“双11”战线为何拉这么长?国常会部署供需适配有何深意?
创始人
2025-11-20 16:20:35

历时近40天的超长“双11”近日落下帷幕,某淘宝主播在大促期间直播时发问:“为何今年‘双11’时间线拉这么长?”对此,不少消费者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如今,在快手、小红书、B站等多业态平台竞相加入的购物狂欢叙事里,没有哪家平台可以一家独大。随着“双11”战线的不断延长,平台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在供与需之间,是否更好地发挥了连接作用?这考验着平台调节供需适配的能力,也检验着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11月1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那些花儿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在直播带货。 又一个“双十一”到来,各地电商、物流等相关企业全力运转,应对网购物流高峰。 新华社发

拉长促销周期,防止物流爆仓、增强用户黏性

关于“双11”时间为何一再延长的问题,南都N视频记者就此询问了有关电商平台,但未能得到明确的回复。

近年来,“双11”的时间线不断拉长。去年,有头部电商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拉长促销时间可以触及更多消费者。一方面,平台发现消费者喜欢并擅长在线上合并品类购买,集中品类下单并享受整体优惠,这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品牌商希望年底大促能触达更多消费者,这也需要一定的周期。

对这一问题,在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和改善物流、消费体验有关。

他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最早的双‘11’集中在一天,这就导致订单井喷和物流爆仓的现象,后来随着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包括促销时间拉长等举措,这种问题得到了解决。再后来,考虑到让这个促销节日更加有效,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给商家一些应对物流的时间,促销的时间再延长。”

此外,另有业内人士和专家公开分析道,随着网购促销常态化,各种大促已经分流了不少订单,但对电商而言,“双11”仍是全年最重要、活动最密集、影响力最大的促销活动。目前,“双11”不再是一两家电商平台的专属战场,快手、小红书、B站等不同业态的电商平台纷纷入场,这推高了平台获客和流量成本,因此需要通过拉长促销周期,构建用户黏性,而且时间拉长后,成交数据也更好看。

“不能仅延长时间,更要提高产品、服务、体验和场景的质量和效果,‘双11’才能可持续发展。”洪涛说。

11月11日,在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的中通快递宁夏管理中心内,工作人员分拣快递。“双十一”网购高峰期到来,11月11日当晚,宁夏银川市各大物流企业内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供需适配: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才能更受青睐

关于“双11”战线拉长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中一点是,平台在新的消费趋势和环境下,正在不断地梳理过去的促销活动中的缺陷,更好地连接商家与消费者,进而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以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大促时间拉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应对物流爆仓的问题,改善消费体验。近日,国常会也部署增强供需适配性,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体现。”洪涛说。

近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1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

飞猪旅行的工作人员结合平台的销售情况介绍,那些能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的商家,往往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可见供需适配的重要性。

关于做好供需适配释放消费潜力的实例有很多。比如,往日缺乏商业店铺的北京地铁近日逐渐热闹起来。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进行升级改造,携手瑞幸咖啡打造地铁站内首家咖啡店;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近日也新设了机器人咖啡站,满足了当前打工族、咖啡族对咖啡饮品的便利化需求。

如何做好供需适配?国常会已有部署: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11月11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刘伶路苏宁店,店员向消费者宣传国家补贴政策。 新华社发(康红军摄)

专家建议2030年中国最终消费需求占GDP比重达62%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消费成为热词之一。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再一次点燃了提振消费话题的热度。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教授巴瑞·诺顿在近日举办的财新峰会上也指出,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十四五”规划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了实现 “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国付出了一定代价: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中国投入了庞大的资金与资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了“内卷”;社会总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疲弱,为中国带来一系列宏观问题;各行业中债务沉重的“僵尸企业”亟待出清,养老金与医保体系仍需深化改革。

巴瑞·诺顿认为,2025年科技领域实现的阶段性突破,为中国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在总体力度仍将保持的情况下,部分高技术领域的资源动员可以适度降档,从而释放出一部分资源投向其他重点领域。“‘十五五’规划建议”已在这一方向上有所体现,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但现有举措仍不足以彻底应对。”

关于如何提振消费,专家提出多项建议。比如:促进居民增收;构建良好的社保制度,让居民更有安全感;破除行政干预,先让有钱人能消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转移到城市;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优质供给等。

在近日举办的财新峰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指出:“供需矛盾的解决不是简单地扩大内需的问题,而是双向奔赴的。要促进总供需在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巴瑞·诺顿认为,应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明确设定需求结构目标,可以更明确地设定为:2025年至2030年间,每年将最终消费需求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从2024年的56.6%提高至2030年的约62%。

有美国专家直言:“中国扩大消费的目标实际上已提出多年,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下,当前更要抓紧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智己LS9热销背后:上汽旗舰如... 发布会25分钟大定突破5000台、预售半小时订单量突破8000。在开启预售前,或许没人料到智己LS9...
如何思考不可能:关于灵魂、UF... Jeffrey J. Kripal, How to Think Impossibly: About ...
“中欧班列+”效应:一条铁路如... 穿梭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近12万列。十多年间,这条“钢铁驼队”从最初单一的跨境物流通道,...
如何理解津村在华发展?收购并非... 在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的参与始终是行业关注焦点之一。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自上世纪70年...
Agent+Coding,这家... 深度应用为核,重塑AI生产力。11月20日,京东云城市大会在南京举行。会上,京东云展示了JoyAI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