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大豆,则是这把“安全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中国人喜爱的豆腐、豆浆等传统食品的原料,更是“油瓶子”和“肉盘子”的根基——作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来源,大豆的稳定安全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基本生活保障。
面对复杂的粮食安全挑战,202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部署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从生产、加工、消费、贸易等全环节协同发力,推进扩种大豆和油料,不断巩固扩种成果,不断提升产能和自给水平。2024年我国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连续三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大豆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呈现持续稳中向好态势。
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2023年以来每年举办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11月14日至17日,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启幕。这场以“引领粮油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的盛会,被赋予远超常规展会的深意。它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农业农村领域的首场全国性行业盛会,是展示“十四五”时期粮油和大豆产业发展成果的关键窗口,是在擘画“十五五”蓝图关键时刻的一次战略集结,党和国家主动回应复杂国际贸易挑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意志彰显无遗。
大豆产业需要战略突围
中国曾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与供应国,但1996年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一转折的关键节点源于当时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需求猛增、国外高产大豆大规模推广以及国内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下降等多重因素。此后,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2000年突破千万吨大关,2020年突破1亿吨,中国大豆自给率不足20%。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自2019年起实施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通过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补贴等措施提振种植积极性。这一场持续数年的“大豆振兴”攻坚战,正逐步提升国内大豆自给能力。
政策持续加码,面积产量双稳增。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大豆产业,从“扩种”到“巩固成果”,再到支持“高油高产品种”,战略路径清晰。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接连落地。成效已然显现:今年全国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为供应链韧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驱动育种,破解“卡脖子”难题。本届博览会上,“脉育511”“牡豆47克”“菏育6号”“黑农531”等高油高产耐盐碱新品种集体亮相,油分含量均达22%以上,显著缩小了与国外品种的差距;海伦大豆、黑河大豆、黑龙江克山大豆、湖南新田大豆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同台竞技,尽显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丰富底蕴。“南繁育种”拓展大豆适应边界,太空育种取得突破,“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的底气日益充足。
牡豆47、黑农531等新品种亮相
需求端减量替代,开辟“节流”新路径。推动需求端变革,实现大豆需求减量同样关键。2018年起,农业农村部开启豆粕减量相关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以牧原集团为例,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创新,2024年减少大豆用量达203万吨,“少用豆粕也能养好猪”正逐步成为现实。
博览会现场展示的我国豆粕产量情况
进口渠道多元化,构建安全供应链。我国积极拓宽大豆供应渠道,巴西取代美国已成为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国;阿根廷免税政策后,中国买家迅速下单;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尼日利亚、南非等新兴市场也在积极开拓中,大豆“朋友圈”不断扩大。
博览会全景呈现大豆全链条发展
走进本届博览会专设的近800平方米大豆展区,从“一粒豆”到“一条链”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景清晰可见。
“硬核”成果集中亮相。高油高产高蛋白的新品种、大豆高效气力式精密播种机等新装备、粮豆轮作及盐碱地利用新技术、琳琅满目的大豆深加工产品……这里系统展示了大豆产业在品种、技术、装备、产品上的全链条突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展示,更是生动诠释了“一田双收、稳粮增豆”的中国智慧。
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设备亮相
全产业链模式成为标杆。传统豆制品产业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升级,功能产品、植物蛋白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山东禹王集团构建的从育种、种植、加工制造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是产业升级的典范。企业年加工大豆60万吨的能力,能将一粒大豆“吃干榨净”,转化为大豆油、蛋白饮料、植物蛋白肉、即食零食等多种产品,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禹王集团展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品牌力量闪耀会场。从“辣条发源地”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打造的百亿级豆制品产业集群,到“豆想你”、“祖名”、“豆本豆”等消费者熟悉的品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豆品牌在博览会上集中展示,证明了“品种优—产业强—品牌响”的良性循环已然打通。
部分大众熟知的品牌亮相博览会
以会为媒
架起通向农业强国的产业桥梁
本次博览会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家企业、集中呈现全国3000多个有影响、有特色、深受市场认可的粮油大豆产品,开展首日吸引超4万客商到场。而博览会的举办,意义远不止于展示,更在于凝聚共识、链接未来。
对于产业,它是赋能创新转化的“超级孵化器”。本次博览会精准锚定产业发展需求,专设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现代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等主题展区,全方位、多维度展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新成效,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全新解决方案;展会期间,举办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经验分享、单产提升交流分享等活动,综合实战经验与先进模式,有效打破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转化壁垒。
博览会“四良”融合展区
对于市场,它是打通产销链路的“重要连接器”。主产省招商政策发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与合作,阿里巴巴淘宝买菜农场直发、一乡一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16家核心采购商坐镇VIP采购商产销对接专区,以及AI智能展示、云链产销对接等线上平台的搭建,这一系列活动及举措实现了国产新豆与下游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向全球展示出中国市场的潜力与韧性,巩固我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话语权。
参展商在VIP采购商产销对接区洽谈合作;图源:全国粮油展
对于民生,它是凝聚粮食安全共识的“信心加油站”。大豆展区设置豆制品消费互动区,以“互动体验+知识传播”为核心,让大众直观感受到大豆产业与日常生活的关联;产业发展变化、重大生产科技、地方大豆产业集群、加工技术与产品的集中展示,“食全食美”品鉴区带来大豆冰淇淋等创意美食,让消费者和参观者亲眼目睹大豆如何保障“菜篮子”“油瓶子”“肉盘子”。通过博览会,粮食安全从一个宏观概念变得可感可知,筑牢了全社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根基。
消费者正向参展商了解产品信息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既是对“大豆振兴”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迈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誓师大会”。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自强、全链协同和多元保障,中国正稳步提升把“中国豆”装进“中国碗”的能力,为端稳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建设农业强国架起了一座坚实而充满希望的桥梁。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 作者:东方风来”
编辑丨赵宁宁
主编丨杨公元
监审丨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