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福建舰完成舾装,即将海试之际,许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中国连续建造三艘航母都选择常规动力?
看着福建舰甲板上的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军事爱好者们在兴奋之余也不免疑惑:为何在核动力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国航母仍然坚持常规动力?这个看似“保守”的选择,其实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航母核反应堆绝非简单的“堆砌技术”。
美国在建造企业号核航母时,曾遭遇核心技术水平不足的困境。这艘八反应堆设计的航母,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运行效率低下,最终被提前退役。
直到尼米兹级,美国才真正掌握大型舰艇核动力技术。而这中间,整整花了二十年。如今最先进的福特级,其A1B反应堆的单堆功率达到尼米兹级的3倍,技术跨度之大令人惊叹。
中国虽然在核潜艇领域积累丰富,但航母核反应堆的功率要求是潜艇的30倍以上。这个技术鸿沟,不是短期能够跨越的。
一艘核航母的造价令人咋舌。
以美国福特级为例,单舰造价高达130亿美元。这还不算配套的舰载机和护航舰队。而中国的山东舰造价估计仅及其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全寿命周期费用。核航母在服役40年后,仅退役拆解就需要花费15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艘新常规航母的费用。
对中国海军而言,在当前阶段建造2-3艘常规动力航母,比孤注一掷建造一艘核航母,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中国航母的主要任务区域在哪里?
答案是第一岛链内外。在这个范围内,常规动力航母完全能够胜任。福建舰8000海里的续航力,足以支撑在西太地区的作战任务。
相比之下,核航母的无限续航优势,在大西洋或全球部署中才能充分体现。而中国海军的当前需求,还没有达到需要全球常备部署的程度。
武器装备要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从辽宁舰到福建舰,中国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
辽宁舰解决了航母从无到有的问题,山东舰实现了自主建造,福建舰则突破了电磁弹射等关键技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航母设计和建造人才,建立了完整的航母制造体系。这些“软实力”比单纯拥有核航母更为珍贵。
回顾美国航母发展史,从1947年讨论核动力概念,到1961年企业号服役,用了14年;从企业号到尼米兹号,又用了14年。这条路,美国走了近三十年。
中国航母事业从2012年辽宁舰服役算起,至今才走过十一个年头。在这短短时间里,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改装到自建,从滑跃到弹射的跨越。
选择常规动力,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务实之举。等到技术成熟、需求迫切之时,核动力航母自然会出现在中国海军的序列中。在此之前,脚踏实地做好技术积累,才是最有远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