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日两国在华北地区全面开战,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和八路军同仇敌忾,与日寇华北方面军8个师团展开殊死较量。在江南地区,两军虽然还未正式交手,但也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日寇方面磨刀霍霍,蒋介石及其幕僚们终于下决心放手一搏,并首先将目标锁定近在咫尺的上海日租界。
日寇在上海保持2000陆战队
早在1926年,面对国共两党合作形成的蓬勃革命形势,日寇为了保护其在华殖民利益,在租界设立了上海警备队本部。1927年2月,面对北伐军的不断逼近,日寇海军借口“保护侨民”,从吴镇守府调来300陆战队士兵;3月,又从佐世保和横须贺调来500人,加上从驻上海军舰临时征调舰员组成的混编部队,上海的日寇海军共有7个营约2000人,实力远远超过法国、美国的驻军数量,仅次于英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东北三省,国内反日情绪高涨,日寇紧急向上海增兵,又调来包括大正四式150mm大口径榴弹炮等重装备。后来,日寇考虑到租界其他列强的感受,驻军规模有所减小,但始终保持2000人左右,除了完整的指挥系统外,还包括400名军官和1600名士兵。
租界内提前修筑坚固工事
为了保证这2000名官兵的日常使用及未来快速扩编需要,日寇从1932年11月开始对原有营房进行了疯狂扩充,陆续侵占了虹口公园南侧和倍开尔路附近总面积达28亩的土地。到1933年8月日军新军营竣工时,其总面积已经达到近60亩。日寇疯狂扩充营房的行为,激起了上海各界的愤慨,《申报》专门刊登文章《触目惊心之日本新营房》。但日寇非但没有因此收敛,反而不顾廉耻,“公开接待中外各报社记者”。
日寇的这些营房并不是普通标准的民房,而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坚固工事,可以在未来与中国军队作战时充当防御支撑点。1932年1月28日,日寇海军被日本陆军侵占东北的战绩所刺激,主动进攻驻上海的第19路军蔡廷锴部,结果他们作为带枪的水兵,陆战能力确实太差,最后反被装备落后的第19路军击退,龟缩在闸北的工事中,一直等到陆军赶到才逃得性命。
提前调来大批重炮坦克
有了“一·二八事变”的教训,日寇拼命加固防御工事,尤其是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日寇陆战队司令部,从上到下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占地面积达到6130平方米,建筑中心有2200平方米的大操场。顶部预留炮兵观察所,内部设大量的仓库,用于存放武器弹药;外部戒备森严,不许外人窥探虚实,甚至有位美国记者在门口拍照,也被抢走底片。
除了防御工事的准备外,日寇海军陆战队的装备也大大加强,共有4门150mm重榴弹炮、4门120mm舰炮、12门四一式山炮、4门步兵炮、4门速射炮、4门高射炮、8门150mm重迫击炮,还有20余辆坦克、装甲车等随行助战。日寇还天天组织演习,不仅陆战队全员参加,还动员在乡军人参加,目标不是夺取公共租界,就是抢占上海市区。
中游紧急跑来数千援军
1937年8月初,中国军队企图封堵长江江阴段,围歼中下游日寇军舰的计划泄露,在长江沿岸各商埠盘踞的日本军队、侨民及70余艘军舰、商船紧急南撤,赶在江面封堵前3天逃到上海,使日租界兵力暴增。除陆战队兵力超过4000人外,还有组织健全的在乡军人3600人、青年侨民义勇队3500余人,都是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武装人员。
正因为以上原因,8月中旬蒋介石虽然调来精锐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等部围攻上海租界,可惜迟迟未能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