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想起什么,越想越害怕。
又或者你有这样的感觉:怕什么,就来什么。
也见过一些人,健康的时候,谈笑风生,还说:“小病自己诊断,大病自我了断。”可是真的大病来了,就战战兢兢,表情非常严肃。
职场也有很多人,工作好好的,但是听到部门要调整的消息,就害怕了。自己要去什么岗位,是不是要失业?反正想到的,都是不好的。
如果有一天,你真遇到“害怕”的人和事情,就耐心把这篇文章看完。
有一次,我和朋友相约去登山。
是一座很高,很陡峭的山,也是我们从未爬过的山。
还在山脚下,我们就找不到路口了。
往前走了一段路,感觉很害怕。甚至都打退堂鼓了。
就在我们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两个拿着登山杖,背着小帐篷的人出现了。他们说:“这座山,已经来过五六次了。”
接下来,我们跟着他们走,一路上都很轻松。就是遇到小河,悬崖,也没有一点可怕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方说,看到一座水潭,水是绿油油的。心里马上就如吊桶打水了。一旦有人讲解,这个水潭的来历,测量的情况,那就马上不怕了。
还比方说,一个几年都没有体检的员工,在体检中,就很害怕自己生病。反而是有小病,并且一年体检两次的人,表现出不那么害怕。
这就说明一点,但凡让我们害怕的人和事情,是因为不明真相。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具身认知理论”。
人的身体感触到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大部分是类似的。如果感触到害怕的东西,那心理就跟着联动。
不确定的,还潜在危险,风险,这就让人警觉起来。长时间的警觉,害怕的因素就产生了。
害怕,具体表现出:惶惶不安,胡思乱想;同时努力窥视事情的答案,别人的情况等。
那些因为自己犯错,引发的害怕。本质上,也是不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怎样,只知道惩戒严重。
如果你遇到一个脸上有刀疤,长得也很魁梧的男人,第一时间会干嘛?
多半是这样的:你和他保持距离,哪怕是拥挤的公交车,或者地铁,你都不会挨着他。
又或者,你是这样做的:眼睛随时看他一下,眼光又马上收回来。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你做出对应的判断。避免彼此的攻击。
这就说明了一个真相——害怕心理,让你启动了自我保护模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是同学,在鬼谷子门下读书。
他们相约,一起建功立业。
庞涓很快在魏国找到一份工作,并且经过打拼,混到了将军的位置。
孙膑去投靠庞涓,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岗位。
庞涓怕孙膑抢夺自己的位置,就设计让孙膑写出兵法,并且砍掉了孙膑的膝盖骨。
当孙膑知道庞涓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时候,也很害怕。马上就装疯,睡在猪圈里,就是猪粪也拿起来吃。
从这段历史故事可以发现,同样的一件事,人的害怕行为,是不一样的。但期盼的结果是一样的——防止进一步被伤害,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
如果你遇到害怕的事情,做出了什么反应。这就完全不要进一步害怕了,因为你已经启动了保护模式。
真正可怕的,就是“无知者无畏”的情况。懵懵懂懂之中,巨大的祸害来了,而你浑然不觉,没有做好防备。
因此,你以后在害怕的时候,积极做好防备,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事情的结果不明确,对方的行为多变,就自我伤害。
《道德经》有句话:“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一个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可见,战胜害怕心理,也不是那么难。从4个方面下功夫就好了。
第一,对别人无所求,满足于当下的情况。
人与人打交道,既然我不求你,那我就完全没有必要怕你。甚至我可以大大方方地拒绝你。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宰相邀约一个地方名士,到家里做客。
名士骑着驴子,走到宰相府。府邸门口的家仆,非要名士下来,牵着驴子走进门。
名士毫不犹豫地掉头,回自家去了。
名士说:“是宰相喊我来做客,又不是我求宰相,凭什么被他的家仆指使。”
回到现实,人不会为与自己无关的人而害怕。
第二,多观察细节,洞察到事情的结果。
任何事情,人物。你能对他了如指掌,那就不可怕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人和事,只是知道一个大概,具体接触的时候,就害怕。你要把对方的底细都搞清楚,就消除了害怕。
第三,不断提升你的学识水平。
当年学识很高的时候,就会相信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很多事情,我们不会都亲身经历,但是我们看书,可以看到他人的经历。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都可以让自己对类似的事情,给出很精准的判断。
事情还没有开始,你就根据历史,判断了结果。那一切都不怕,只是按步骤走就可以了。
第四,提升你的人品,白天不做亏心事,夜里不怕鬼敲门。
人品过硬,对于惧怕的因素,是一块无形的盾牌。
有一句谚语: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所有害怕的,都是因为你的内核稳不住,人生不够强大。
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体验到了:实力面前,什么投机取巧,都是徒劳。
做人,要在一次次害怕中,逼着自己强大起来,而不是躲起来。
从害怕,到不害怕,是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