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见习记者 杜嘉文
近日,社交平台“青青小羊”系列视频爆火网络,与2023年走红的“浪浪山小猪妖”形成跨时空的呼应。网友们不禁发问为何这两个动画形象能同时引起年轻人强烈共鸣?
浪浪山的此岸 青青草原的彼岸
一边是“我是最棒的小羊”的宣言,一边是“我想离开浪浪山”的疲惫叹息。两个动画形象共同勾勒出当代年轻人矛盾而真实的精神图景,在社交媒体引发强烈共鸣。
浪浪山小妖怪
动画世界里的“小猪妖”,身处浪浪山这个微缩社会,每日完成大王布置的各种任务。“我想离开浪浪山,是不是该出去闯闯”的轻声疑问,道出了无数年轻人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浪山,可翻过浪浪山是不是还有另一座呢。”“小猪妖刷锅刷到鬃毛秃,我改文件到天蒙蒙亮,我感觉好累。”“小猪妖考了三年都没进大王洞,我两次考研落榜。”网友们纷纷评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交平台上的青青小羊以完全不同的姿态登场,同样也是掀起了一波巨大的流量。
社交平台上的青青小羊
平台视频中,每一只“青青小羊”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活,不够完美,历经磨难,但真实向上。大家都在努力诠释为何每只小羊都能成为“最棒的那一个”。
记者搜索大量相关话题帖发现,一位网名为“卜卜没萝卜”的网友发视频讲述自己的经历,令无数网友动容。
“18岁爸爸去世,一年后妈妈去世,打工端盘子住过楼道,20岁得了肿瘤切掉以后,又打工考上了本科,21岁复发肉瘤晚期,但我从没有放弃。我是最棒的小羊!”
这段自白引发了70万+网友的点赞,人们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浪浪山”与“青青草原”。
网友“卜卜没萝卜”评论区
在"我是最棒的小羊"话题下,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有考研二战失败,坚持三战的农村女孩,有创业失败却重新站起来的年轻店主……
心理专家解读:动画形象是年轻人的“心理镜像”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二级心理咨询师赵瑞莲对“小猪妖”与“青青小羊”引发的广泛共鸣现象作出专业解读。
她表示,这两个形象之所以能触动众多年轻人,核心在于精准对应了他们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与内在成长需求。
赵瑞莲进一步分析,“浪浪山”恰似现实中年轻人遭遇的压力、迷茫与环境限制,而“青青小羊”则寄托着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解释,年轻人观看这些形象时产生的强烈代入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投射”。本质上是在这些角色身上,寻找自身处境的隐喻表达。
谈及“卜卜没萝卜”这类角色案例时,赵瑞莲提到,年轻人看到角色在困境中坚持并最终突破,往往会产生“替代性强化”心理:既然他人能做到,自己同样有能力克服困难。
她特别强调,这类文化现象对年轻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从专业角度看,这正符合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重构”理念,帮助年轻人转变对困境的固有认知,进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它为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安全的情感宣泄通道,让他们既能坦然接纳自己的脆弱,又不会丢失对未来的希望。”赵瑞莲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