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日报网报道,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空的平静被两声接连的坠机打破。隶属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在14时45分执行例行任务时突然失控坠入海中,机上3名机组人员侥幸被救起;谁也没料到,半小时后的15时15分,另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同一艘航母的起飞阶段,同样一头扎进南海,2名机组人员弹射逃生后才脱离危险。
这两起事故透着反常。两架机型不同、执行任务不同、依赖系统也不同的军机,偏偏在同一片海域、同一艘航母上,间隔半小时接连坠毁,这种“连环坠机”场景,即便追溯到冷战时期,在美军航母事故记录里也极为罕见。更具戏剧性的是,事发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距离“尼米兹”号不到800公里的吉隆坡,当着记者的面畅谈“史上最佳民调”,他口中的“海军保镖”却在南海上演了一出“自爆式欢迎仪式”,场面尴尬到了极点。
编辑
事故消息传开后,全球舆论都在等着美军给个说法,毕竟这种级别的事故绝非“偶然”二字能搪塞。可没等军方调查团队拿出初步报告,24小时后的10月27日,特朗普在飞往日本的“空军一号”上抢先“破案”了。面对记者追问,他语气笃定地说“可能是燃油质量不好”,还特意补充“这种情况不太常见”;当被问及是否怀疑“人为破坏”时,他干脆摆摆手否定,只强调“他们认为就是油不行,我们会查出来的,没什么可隐瞒的”。
这番“燃油论”听起来轻描淡写,实则漏洞百出,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站不住脚。要是真像特朗普说的那样,燃油质量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尼米兹”号航母的整个燃料系统已经被污染——航母上所有舰载机的燃油都来自同一套供给体系,一旦燃油变质,别说起飞执行任务,所有机型都该立即停飞排查,防止事故扩大。但事实是,两架军机坠毁后,美军不仅没停飞,反而接连放飞救援直升机打捞飞行员,这哪里是“燃油有问题”,分明是特朗普的解释在自相矛盾。
编辑
再看看“尼米兹”号的现状,更能发现“燃油论”背后的敷衍。这艘1975年服役的航母,今年已经整整50岁,是美军现役最老的航母,按照原计划本该在今年初退役。可因为特朗普亚洲行的“政治需要”,它被强行拉回南海“加班站岗”,算到坠机时已经超期部署7个月。在南海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老舰的舰体管线老化、储油罐锈蚀、过滤系统失灵都是大概率事件,燃油里混入水分、滋生微生物、堵塞喷嘴本就风险极高;再加上舰员长期疲劳作战、士气低迷、装备维护一再缩水,这艘“老爷舰”早就成了行走的事故温床。
美军近年的装备状况,也给特朗普的解释打了脸。过去一年里,光是F/A-18系列战斗机就坠毁了7架,MH-60R直升机虽然造价堪比F-35,却也因为“高龄服役、超负荷运转”故障频发。这根本不是简单的“燃油问题”,而是美军装备体系过度透支的必然结果——军费被政府停摆卡住脖子,士兵工资发不出,装备维护经费一减再减,却还要在全球各地频繁搞“自由航行”、秀肌肉,长期高强度军事活动下,事故只是早晚的事。
特朗普之所以急着用“燃油论”定调,说白了就是想转移视线,掩盖美军的真实困境。他这次亚洲行目的很明确:在马来西亚秀肌肉,去日本登“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向盟友展示“美国保护伞”的威慑力,顺便给中俄朝喊话。可“尼米兹”号偏偏在他眼皮底下摔了两架主力战机,这哪是“威慑”,分明是自曝其短。用“燃油问题”这个技术故障当借口,既能避免外界质疑美军实力,不用检讨在南海频繁耀武扬威的合理性,也能绕开和中国的关联,不影响他的“政治表演”,堪称最“安全”的甩锅方式。
编辑
面对这场闹剧,中方的态度倒是尽显大国风度。10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中方注意到了相关报道,如果美方提出需求,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提供必要协助。同时他也没回避问题核心,直接点出“美方有关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的,美方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这话戳中了关键——美军要是真把精力放在装备维护、士兵保障上,而不是跑到别人家门口搞军事活动,也不会闹出这种尴尬。现在两架军机沉在数千米深的南海海底,中方有能潜万米的“蛟龙”号,具备协助打捞的能力,可以美军目前的姿态,恐怕很难放下架子开口求助。至于特朗普口中的“调查”,后续结果会不会真像他说的那样“查出燃油问题”,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场事故暴露的美军实力衰退、体系漏洞,绝不是一句“燃油不好”就能掩盖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