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刊| 总第4134期
10月28日,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的影视人才沙龙上,多方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影视人才培育与精品内容共创的破局之道。
虎鲸文娱集团表示,正在探索“以人才为核心,以文化为根脉,以科技为引擎”的新模式,系统性培养“技术+艺术”的融合型人才,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缺乏已成制约行业升级关键
当前,中国影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当短视频以“电子快餐”的即时性占据用户碎片时间,以电视剧为代表的长视频行业正面临“长枪磨钝、战马疲惫”的发展困境。
“电视剧行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短板和发展瓶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在沙龙上指出,电视剧是时代的缩影,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正餐”,近年来虽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关键:媒体深度融合要求从业者兼具创作与全链路运营能力,文旅跨界亟需“影视+”复合型人才,数智融合加速下“技术+艺术”双栖人才更是稀缺。
冯胜勇提出,推动影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既要引导人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深入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又要勇于创新突破,敢于在前人基础上超越;同时,主动拥抱数智变革、构建开放生态:“要鼓励平台和头部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春苗编剧计划’、‘京琅琊’等务实项目,搭建‘老带新、传帮带’的有效平台,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认为,行业需要锐气和才气并举的人才、能驾驭内容与新技术的人才,系统性培养“技术+艺术”的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未来的影视人,必须一手扎根艺术美学,一手掌握技术工具,借助超高清制作、虚拟拍摄、影视制作车等先进生产力,让中国故事在科技语境中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今年5月,虎鲸文娱完成品牌焕新,将坚定“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全场景娱乐体验,为产业伙伴提供全链路服务。
虎鲸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樊路远曾表示,人才是影视行业的核心生产力,虎鲸文娱要输出规范、形成体系,助力行业提升效率和质量,与更多优秀的年轻导演、编剧、演员等创作者同行,共创更多好内容。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影视人才培育与精品内容共创之路沙龙现场
虎鲸文娱打造人才培育新模式
“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好内容得以持续产生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虎鲸文娱不断探索得到的答案是:以人才为核心,以文化为根脉,以科技为引擎,践行长期主义,构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春苗编剧计划发起人刘燕红介绍。
春苗编剧计划,正是虎鲸文娱为破解行业人才困局、挖掘优秀新人所推出的人才支持项目。“‘春苗编剧计划’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扶持’,更是一套集发掘、培养、合作于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该计划面向全行业征集原创选题,通过路演形式从近千名参与者中发掘优秀的编剧人才,为25个优质项目发放125万元创作扶持资金,同时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全链路的陪伴和指导——从春苗采风创作营到春苗大师班、春苗拉力赛,从专家课程指导到平台资源对接,帮助新人跨越从“院校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虎鲸文娱还开展了“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面向全球寻找兼具本土视野和国际学习实践背景的青年导演,并探索出三种支持青年创作者的方式——提供导演经纪服务、在头部项目担任B组导演、孵化个人原创IP项目。
数据显示,在过去六年,虎鲸文娱共有超300位编剧、42位导演的剧集首作在优酷播出。
春苗编剧计划“春苗大师班·台剧专场”活动现场
在刘燕红看来,一个健康的生态,既需要培育新苗,也需要大树繁茂,“为此,我们不断加速平台自制工作室的落地。”
作为最早在虎鲸文娱自制工作室播下的“春苗”,敦淇工作室团队打造的《以法之名》引发全民热议,成为人才与平台相互成就的典型案例。“影视内容的终极竞争力是‘人’的温度与洞察。我们要创造一个让创意能够安全落地、让专业人才能够尽情发挥的土壤。我们要懂他们的语言,尊重他们的专业,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要把握好商业和艺术的航向。”虎鲸文娱集团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表示。
此外,热播剧《边水往事》的导演算,已经在优酷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原创精品剧的孵化;虎鲸文娱也与申奥、曾国祥等年轻导演达成了多元合作,携手共创更多精品内容。
AI打破创作边界,重塑人才培养逻辑
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内容创作的方式,更对影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沙龙圆桌对话“数智融合赋能——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突破’”环节,行业嘉宾一致认为,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方式,更重塑了人才培养逻辑,而虎鲸文娱的技术实践,正让“科技成就艺术”从理念变为现实。
圆桌对话“数智融合赋能——影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突破’”环节
虎鲸文娱集团数字化制作业务负责人许佳在对话中提到,在头部剧集《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制作中,团队规模化应用虚拟拍摄技术,将传统拍摄中难以实现的“宋代市井全景”“宏大场景转换”变为现实——创作者无需受限于实景场地,只需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这不仅提升了制作效率,更拓展了内容的艺术表达空间。
虎鲸文娱集团豹款影视制作车总工程师曾伟则分享了技术设备对创作的支撑作用。虎鲸文娱自主研发设计的豹款影视制作车,结合了阿里云计算与AI能力,通过融合5G传输、AI辅助拍摄、云端协同制作、绿色能源供电等多项前沿技术,通过移动化、智能化的制作设备,大幅提升了影视制作效率与灵活性,为影视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树立了新样本,已服务冯小刚导演《抓特务》以及《暗河传》《唐宫奇案》等11个不同题材和类型的影视项目。
由虎鲸文娱集团自主研发设计的豹款影视制作车,具有远程监看、指挥调度、DIT剪辑、快速转场等功能,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一套全链路一体化的现场制作方案,实现边拍、边剪、边审的一站式全流程现场制作
而在AI赋能方面,⻁鲸⽂娱与通义万相协同研发的AI影视⼤模型系列,已覆盖“前期创意—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全流程,能够帮助影视主创团队在创意阶段快速落地分镜构想、拍摄期间高效生成3D场景、动漫后期制作自动模拟优化微表情。
如何看待科技与人才的关系,也是圆桌对话中谈论的焦点。与会的多位嘉宾坦言,在数智时代,最宝贵的仍然是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技术应当为创意服务;只有将技术作为工具而非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影视人才与精品内容的双向突破。
影视人才跨地域联动,“新港剧”实现优势互补
影视行业的人才培育与内容共创,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跨地域合作正成为打破资源壁垒、激发创作活力的重要路径。在沙龙圆桌对话“内容协同与区域联动——影视人才培育的‘融合实践’”环节,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案例成为焦点。
圆桌对话“内容协同与区域联动——影视人才培育的‘融合实践’”环节
《新闻女王》的成功,正是这一融合实践的最佳注脚。
作为“新港剧”的代表,《新闻女王》既保留了纯正港味的职场叙事张力,又深谙内地观众的内容审美和风格偏好,通过虎鲸文娱与TVB的合作、主创团队的精彩创作,成为内地和大湾区影视交流学习的范本。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副总裁(戏剧合拍)钟澍佳在对话中分享了“新港剧”跨地域合作的经验。
他提到,港剧创作未来的重点,首先要“守得住魂”,保留传统对于细节的追求和精准的叙事节奏把控,这些是港剧独特的烟火味;
其次是要“接得住气”,就是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把剧情内容呈现给内地观众,了解内容观众的审美需求;
最后,要“通得到心”,要寻找与内地观众共情点,无论是职场的挣扎还是生活的美好,来赢得观众的共鸣。
演员佘诗曼则给了年轻演员和创作者很多的鼓励,“这么多年的演员经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怕失败、跌倒了就爬起来,从所有的经历中不断积累经验才会成功。希望大家都能一直勇往直前、向着心中的美好目标进发,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的‘Man’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