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寇借口在演习期间丢失1名士兵,妄图闯入中国军队驻守的宛平县城寻找,遭拒绝后竟然炮轰县城,守军奋起反抗,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0日,日寇大本营内部就出现了两套作战方案的争议,战争指导科建议一次性动员15个师团和军需储备战略物资的一半,力争半年内拿下华北地区。后来这个方案因动员面太广,且需花费55亿日元的天价军费,因此很快被否决了。
华北地方势力没有一个软骨头
最后,作战科的“低成本”方案被采纳,除就近的关东军出动2个独立混成旅团及航空兵团,朝鲜军出动1个师团外,仅需要从国内动员3个师团,花费3亿日元而已。不过,无论55亿日元高价方案,还是3亿日元的低价方案,作战区域都仅限制在黄河以北,也就是最初战役目标仅是吞并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
但令日寇上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黄河以北的地方实力派没有一个软骨头,不但绥远的傅作义抗日态度一如既往的坚决,就连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老狐狸”阎锡山都在山西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积极调兵备战。第29军宋哲元虽然先失平津、再丢河北、察哈尔,却始终没有屈服,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反击。
日寇数万主力被迫西进作战
南京的蒋介石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硬,他虽然还没有正式对日宣战,却从西北和中原地区调来自己的嫡系中央军第20军团汤恩伯部、第1集团军刘峙部,分别沿平绥铁路和平汉铁路展开,试图对侵占北平的日寇形成钳形攻势。尤其是汤恩伯第20军团占领了居庸关、南口要隘,距北平近在咫尺,还严重威胁其南下大军的侧背方向,这让日寇高层无法容忍,必须派重兵拔除。
8月11日,日寇第11混成旅团大规模进攻南口;14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亲率第1、第2、第11、第15旅团等部2万人,组成所谓“察哈尔兵团”,自沽原出兵,进攻平绥铁路中段重镇、察哈尔省会张家口,抄袭汤恩伯部后路;16日,从本土来援的板垣第5师团也加入战团。中国军队也不甘示弱,第29军143师刘汝明部及晋绥军第35军傅作义部、骑1军赵承绶部陆续赶来增援,总兵力超过8万人。
半数主力陷入山西战场泥潭
8月23日,汤恩伯集团经过12天苦战后,终因后路断绝而从居庸关撤退,日寇趁机占领怀来、延庆、张家口一线,夺取整个平绥铁路东段。随后,日寇察哈尔兵团和板垣第5师团毫不停顿,从北面兵分两路杀入山西,攻占塞北重镇大同后,又向省会太原扑来。一向视山西为“禁脔”的阎锡山如临大敌,请八路军和中央军卫立煌部入境共同抗击,双方在忻口一线反复搏杀,原本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寇第1军也不得不脱离自己的作战路线,从东面攻打娘子关策应。
日寇此时投入中国战场的总兵力共8个半师团,包括华北方面军第5、第6、第10、第14、第16、第20、第108、第109师团及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另有关东军察哈尔兵团4个旅团助战,兵力本就捉襟见肘,此番仅在山西就投入察哈尔兵团和第5、第20、第108、109师团,南下攻势骤减。
南京国民政府趁机在南方集结部队,准备首先集结盘踞长江中下游和上海日租界的70余艘日本军舰和数千海军陆战队,消除心腹之患,战斗规模和地域全面扩大,再也无法回到日寇期待的地区冲突解决模式。
进攻上海日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