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文治
秘鲁的蓝莓产业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爆发式发展。综合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USDA FAS)与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的统计,2012年秘鲁蓝莓在册种植面积约80公顷;到2016/17产季扩至1932公顷;2024/25产季进一步增至约20490公顷。同时产区也从最初集中于北部的拉利伯塔德地区,延伸到兰巴耶克、安卡什、利马、皮乌拉、伊卡等省份,形成沿海沙漠灌溉农业带。出口方面,2024/25产季,秘鲁蓝莓出口量达到32.6万吨,稳居世界第一;USDA FAS 对2025/26产季的基准预测为产量35.5万吨、出口33.5万吨,而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甚至更为乐观。就出口额看,2024年秘鲁蓝莓创收逾22.7亿美元,与鲜食葡萄一道成为秘鲁最重要的两大农业出口品类。对华贸易方面,秘鲁也已远超美国、智利、加拿大等蓝莓出口国,2024年中国进口蓝莓38743吨,其中89%来自秘鲁。
蓝莓产业发展奇迹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一是地理和气候因素。受洪堡寒流(秘鲁寒流)与安第斯山脉共同作用,秘鲁沿海的沙漠带形成了适宜蓝莓生长的“天然温室”,配合大规模灌溉,这里的果园能够错峰排期、几乎全年不断供;产业的常规发货窗口从每年8月起,延续至翌年3月。相较之下,中国本土蓝莓(除云南外)的发货季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至8月;美国国内供应则多在4月至9月。因此,秘鲁蓝莓对北半球市场实现了反季补位,不与美国、加拿大等蓝莓产地形成直接竞争。
二是品种创新和技术迭代。蓝莓常见的类型为北高丛、南高丛、兔眼与半高丛。传统品种对“需冷量”依赖较强,难以在低纬度、暖热干旱的秘鲁沿海成规模栽培;而随着育种进步,Biloxi、Ventura等低需冷甚至无需冷的南高丛品种被引入并成功适应沿海沙漠带,其果实硬度与货架期更适合远洋运输,逐步成为出口主力。此后,秘鲁蓝莓的种植结构持续“专有化+迭代化”,市面上出现了Emerald、AtlasBlue、Sekoya Pop、Albus、Colossus等众多重视口感、硬度与运输性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来源于多家民营育种机构与水果公司,如Fall Creek(私营育种与苗圃,聚焦脆硬型鲜食蓝莓如Sekoya Pop)、佛罗里达大学蓝莓育种项目(长期输出南高丛低需冷品种)、Driscoll’s(怡颗莓,全球化专有育种体系)。
这也反映了秘鲁蓝莓成功的另一秘诀:私人资本驱动与公共部门配套。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以 Inka’s Berries为例说明秘鲁私人资本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该公司自2006年与拉莫利纳国立农业大学生物技术所合作,筛选14个智利品种,确定Biloxi适应性最佳,随后又与美国佐治亚大学联合开发适应本地的专属品种;企业从最初约300美元的试验投入,成长为面向小农与大型出口商(如 Camposol)的主要高品质种苗供应商。同时,蓝莓企业组成了秘鲁蓝莓协会(ProArándanos),覆盖了该行业约80%的出口主体,承担资料汇总、市场推广与标准协调等公共职能。
政府也对秘鲁蓝莓产业的发展投入大量心血。在公共治理与政策方面,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承担产地、包装厂注册、植物检疫与对外市场准入谈判等核心职能,支撑行业标准化。资金与基础设施层面,政府在沿海灌溉工程与冷链、港口航运等方面的长期投入,显著降低了种植与物流的不确定性。金融与贸易支持方面,2020年4月,秘鲁农业部以最高法令批准向农业领域微型、小型与中型企业(MSME)出口支持项目拨款4.40亿索尔(约1.285亿美元),以提升出口竞争力。政府也在税制方面给予农业出口企业优惠政策,2000年通过的《农业企业法》将企业所得税率降至15%并配套加速折旧,带动外向型农业起飞。尽管2020年进行了按规模分档、渐进上调的改革,但2025年8月国会又通过新法案,将大型农产品出口商企业所得税重新调整至15%(中小企业更低),以稳定投资与出口。
秘鲁蓝莓产业面临结构性风险
首先是气候风险:2023/24季受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秘鲁沿海出现较平常年份高约5℃的“暖冬”,需冷量不足导致大量蓝莓品相受损,出口量自上一季约29万吨回落至约24.2万吨,高峰月份一度大幅下滑,这一轮冲击验证了产业对极端气候的敏感性。
其次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秘鲁蓝莓在品种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但消费者主观感受为“酸感较重”,与中国市场偏好“粒径更大、甜度更高、质地更脆”的口味取向存在落差。与此同时,智利、墨西哥与中国本土种植(含设施栽培)加速扩张并在季节上与秘鲁出现阶段性重叠,加剧了市场竞争。自产量回升后,国际蓝莓出口价格再次呈现下降趋势,这也势必要求蓝莓产业进一步降低成本。
再次是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尽管近年来秘鲁蓝莓的出口量持续取得了强劲增长,但在特定市场(尤其是美国)存在“高度集中”的问题。美国一直是秘鲁蓝莓的主要出口目的地,2024年占其出口总额的55.6%。《可持续性》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秘鲁蓝莓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体现出对美国市场的显著依赖性。这种集中性使得一旦出口目的地发生了政策变动,比如关税调整,秘鲁蓝莓行业将会遭遇较大的收益波动。因此对秘鲁的蓝莓产业而言,实现市场多元化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及更广泛的亚洲市场成为秘鲁蓝莓出口的新机遇。2016年,秘鲁与中国签署鲜蓝莓植物检疫准入议定书,当年即有首批蓝莓空运到华;2017年初又完成首批海运集装箱发运,随后逐步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秘鲁的主发期覆盖了8月至次年1月,与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消费高峰天然重合,叠加直航带来的航程缩短与预包装分级能力的提升,“波段化发运—稳定到岸”的运营模式已经具备落地基础。如今,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已经被定位为“战略性主增量”。秘鲁农业部部长马内罗表示:“当我们谈论亚洲时,美国会感到不安,但我们认为秘鲁需要使其农产品供应多样化。”同时,中秘自贸协定(FTA,2009签署、2010生效)已于2024年完成升级议定书的签署,为农产品通关与经贸便利化提供制度支撑。
此外,钱凯港的投运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钱凯港一期工程始建于2021年,包含四个码头,落成后可实现每年100万至150万标准集装箱的吞吐能力。2024年11月,钱凯港正式开港,作为太平洋沿岸的深水港,钱凯港与中国港口间的直航使中秘海运航程普遍较传统线路缩短约10天至20天(不同航线与季节略有差异),降低了在途损耗并提升了时效与成本确定性。2025年7月,秘鲁外交部宣布新上市的一批秘鲁蓝莓抵达钱凯港。秘鲁农业部部长马内罗强调了钱凯港对秘鲁蓝莓全球布局的重要性:“大约3年后,当钱凯港的全部潜力释放出来,通过调整出口布局,减少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依赖,加大对亚洲市场的出口,秘鲁将在与全球买家的议价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中国企业如何抓住秘鲁蓝莓产业机遇
中国企业可以积极推行直接采购模式。在此之前,京东生鲜(JD.com)已经与Camposol蓝莓企业建立了直采合作模式,以确保质量控制、稳定供应和有利价格。与秘鲁成熟的种植商建立战略联盟或合资企业,可以获得专业知识、现有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供应链。通过消除中间商和优化流程,这种合作关系使优质蓝莓更容易获得且价格更低,使消费者能够享受到“蓝莓自由”。
中国企业也可以适当探索直接投资秘鲁蓝莓农场。特别是那些专注于高端或授权品种的农场,这些品种在中国市场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这与中国更广泛的投资重心向农业领域转移的趋势相符。虽然中国对秘鲁的历史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业部门,但中国不断变化的投资模式,正转向关键原材料、电信以及潜在的农业领域,这为中国企业直接投资秘鲁蓝莓生产、加工设施和冷链基础设施提供了战略窗口。
最后,中国企业也应注意秘鲁蓝莓投资中的潜在风险。进入中国市场需要严格遵守植物检疫要求,包括果园和包装厂在秘鲁国家农业卫生局(SENASA)和中国海关总署(GACC)的注册、防虫设施、出口前的冷处理或熏蒸,以及特定的标签和植物检疫证书。满足并维持这些标准是获得持续市场准入和与中国进口商及消费者建立长期信任的必要前提。同时秘鲁的劳工问题也需要引起中国企业注意,蓝莓采收完全依赖人工、用工季节性强,劳工议题一旦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声誉与合规风险。中国投资者和进口商需要注意投资前的人权尽调,并且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有关劳工问题的负面报道。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