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因为晴雯只对宝玉有感情,对袭人麝月秋纹乃至贾母王熙凤黛玉都没有感情——“情榜”上黛玉的评语是“情情”。“晴为黛影”,晴雯在这一点上也像极了黛玉。对袭人诸人没有感情,还托梦干什么?
让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人真的死后有知,晴雯又脑子抽抽了,托梦给袭人,会怎么样?
宝玉夜里要吃茶,叫晴雯,袭人答应,宝玉怕冷落袭人,特意笑着说:“我近来叫惯了他,却忘了是你。”袭人也笑着回答:“他一乍来时,你也曾睡梦中直叫我,半年后才改了。我知道这晴雯人虽去了,这两个字只怕是不能去的。”不管心里怎么样,表面上袭人并不吃晴雯的醋,既不忌讳,也不虚假地表示热情,是以平常平淡的态度来对待的。
她当然了解晴雯在宝玉心中的分量。根本的,袭人是最了解宝玉的人之一。“袭人深知宝玉性情古怪,听见奉承吉利话又厌虚而不实,听了这些尽情实话,又生悲戚”,于是她“只拣宝玉素喜谈者问之。先问他春花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莹,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不觉又到女儿死”,女儿死是宝玉的忌讳,于是“袭人忙掩住口”,而对宝玉的滔滔不绝,袭人“忙说困了,不理他”,哄得宝玉“合眼睡着,至次日也就丢开了”。她很会引导宝玉的情绪,既提供情绪价值,又能及时截断,使宝玉不至于沉溺过深。
从袭人的平时为人行事来分析,如果晴雯真的给她托梦了,她会告诉宝玉,故意勾起宝玉的伤心或思念吗?当然不会。会告诉别人,使别人有机会转告宝玉,辗转勾起宝玉的伤心思念吗?当然也不会。她只会三缄其口、深藏于心,不对任何人提起。
除非是晴雯嘱托袭人好好照顾宝玉、让宝玉不要痛苦伤心之类的话,袭人才会说出来,用以规劝宝玉。可是以晴雯这样“托大”而自我的性格,她又不会屈己为人、说这些怨而不怒的寻常话。她要说的,一定是“我太不服”之类的愤恨之言。
(对宝玉只说一句“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是因为宝玉探晴,已经把“我死也不甘心”“我太不服”之类的话说完了。)
既然是愤恨,只能引起宝玉的伤痛,那袭人一定不会告诉宝玉。
既然不告诉,那晴雯托梦,也就没有意义了。
既然没意义,那作者也不会写,我们读者也根本不会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