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头,周黑鸭、绝味食品和煌上煌的门店依旧随处可见,但它们传递出的信息却早已不再是高歌猛进的扩张传奇。对于那些曾经依靠一根鸭脖、一只鸭掌构建起庞大商业帝国的卤味巨头们来说,这个夏天却夹杂着一丝寒意。
从长沙新开业的“绝味plus”小酒馆,到绝味旗下品牌盛香亭推出的百家“转转热卤”门店,再到煌上煌早已布局的“沸腾卤”产品线。巨头们纷纷放下身段,开始试水“餐厅”,一场从“零售”到“餐饮”的跨界迁徙正在悄然上演。
仅靠“卖卤味”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难以支撑起巨头们对未来增长的雄心。而跨界开餐厅,究竟是它们在增长困境下的无奈之举,还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远征?
商业决策的背后,是源于对现状的焦虑与对未来的渴望。卤味巨头们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从熟悉的零售领域跨入陌生的餐饮战场,本质上是迫于商业模式的饱和。
以绝味食品为例,其赖以成功的“直营为引导,加盟为主体”的“跑马圈地”模式在全国开出超过15000家门店后已经触碰到了物理边界。门店过度加密,不仅未能带来营收的同比例增长,反而摊薄了单店收入,导致闭店现象普遍。
公司财报中也透露出,绝味已从追求开店数量转向“精耕细作”,注重提升单店营收这本身就是对过往模式的修正。而周黑鸭长期坚持的直营模式,虽然保证了品牌和品控,但其重资产属性限制了扩张速度,在市场下沉和快速覆盖上始终落后于绝味。
但是当消费者的钱包收紧,作为非必需品的休闲卤味,其消费频次和客单价自然受到影响。赛道内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不仅有紫燕百味鸡、煌上煌等老对手,还有无数地方性品牌和新兴的线上卤味品牌,它们瓜分着极其有限的市场份额。
更何况传统卤味的消费场景更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被牢牢定义在“休闲零食”的范畴内成为看剧、旅行、下午茶或宵夜的“配角”。这种定位决定了其消费的低频和低客单价属性。一个消费者可能一周吃几次正餐,但很难一周吃几次鸭脖。
这种单一的“即买即走”零售模式,使得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非常短暂,难以形成更深度的互动和更高的品牌溢价。为了突破这一天花板,巨头们必须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将卤味从“佐餐”或“零食”升级为“正餐”的一部分,甚至是“主餐”本身。
所以开设餐厅,提供一个完整的就餐环境,也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路径。当消费者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空间里坐下来,享受一顿以卤味为核心的餐食时,品牌就不再仅仅是食物的提供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构建社交属性,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更稳固的地位。例如,绝味尝试的“绝味PLUS”小酒馆,就是一次从“卖产品”到“卖空间”“卖体验”的战略升级。
尽管转型之路充满未知,但“卤味+餐饮”模式所展现出的市场潜力和机遇,足以让巨头们甘愿冒险。这不仅是对现有业务的简单延伸,更是一场基于核心优势的“降维打击”。
一个简单的“卤味+主食”套餐,比如一份卤鸭腿饭或一碗卤味拌面,其售价远高于单买一份鸭脖。这直接将平均客单价从几十元提升至三四十元甚至更高。更何况正餐是高频刚需,将卤味融入其中,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复购率。
以紫燕百味鸡的“夫妻肺片”为例,其早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硬菜”,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场景延伸案例。周黑鸭、绝味等品牌显然也看到了这一潜力。
从前的卤味消费者主要是年轻人和休闲人群。而一旦进入正餐领域,目标客群就扩展到了广大的上班族、学生和家庭用户。他们追求的是方便、快捷、美味且有品质的餐食解决方案,而卤味巨头们标准化的产品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
无论是朋友小聚、情侣约会,还是简单的独自放松,一个设计得当的餐饮空间都能增强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和好感度。绝味尝试的“绝味PLUS”小酒馆模式,正是瞄准了“夜经济”和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卤味+酒”的组合,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消费场景,其利润空间和品牌想象力远非传统卤味店可比。而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建立起比单纯的产品购买更深厚的情感连接,从而提升用户黏性和忠诚度。
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味和周黑鸭都建立起了强大、高效的全国性供应链体系。它们的卤制品可以由中央工厂标准化生产,再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全国各地的餐厅。
这种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不仅能保证产品口味的稳定和食品安全,更能极大地降低原材料采购和初加工成本。相比之下,一个独立的餐厅需要自己处理繁琐的后厨工作,成本和效率都无法与巨头们抗衡。
这使得新开餐厅的模式可以被快速复制和扩张,就像它们过去复制加盟店一样。餐厅只需要完成主食的简单加工和加热出品即可,大大降低了对厨师的依赖和后厨的运营难度。这种“工业化”餐饮的思路,正是它们对传统餐饮业的“降维打击”。
从零售到餐饮,看似一步之遥,实则跨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卤味巨头们手握供应链和品牌两大王牌,但前方的道路依然遍布迷雾与陷阱。卤味巨头们的成功,建立在“零售基因”之上,即标准化、高效率和规模化,而餐饮业的核心,却是充满变量的“服务逻辑”。
餐厅的运营涉及前厅服务、后厨管理、顾客沟通、翻台率、餐损控制等一系列动态环节。例如,顾客对菜品温度、上菜速度、服务员态度的反馈,都是零售模式中很少遇到的问题。
卤味巨头习惯了用标准化的SOP管理成千上万的加盟店但这种模式能否有效管理好每一张餐桌上的个性化体验,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成功的餐饮运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优秀的店长、厨师和服务人员。
卤味巨头们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储备,大多围绕供应链、渠道和营销展开,缺乏深厚的餐饮运营经验。如何建立一套能够吸引、培养和留住餐饮人才的体系,将是它们必须补上的一课。
品牌形象也是一把双刃剑。强大的品牌认知度能为新业务带来初始流量,但也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心中,周黑鸭、绝味就是“卖鸭脖的”。让他们接受在周黑鸭吃一顿正餐,或是在绝味的小酒馆里社交,需要一个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
如果新餐厅的产品、体验或性价比未能超出预期,消费者很可能会给出“不专业”“还不如买点鸭脖回家吃”的负面评价。餐饮业是口碑驱动的行业,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次不愉快的就餐体验,很可能通过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被迅速放大。
由于消费者对餐饮品牌在口味、质量、卫生等方面的高要求是普遍存在的。更何况巨头们本身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其新业务的任何瑕疵都会被置于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主品牌造成伤害。
跨界开餐厅,表面上是“不务正业”,实质上是面对行业瓶颈的必然选择。从卖产品到提供用餐体验,从单一时段到全时段运营,从零售空间到社交空间,这一转型涵盖了商业模式、品牌定位、供应链整合等多维度的创新。
虽然短期内面临业绩压力和运营挑战,但长期来看,这是构建未来竞争力的必要投入。成功的转型不是放弃主业,而是让主业与新业务相互赋能,即卤味产品为餐厅提供特色差异,餐厅渠道为卤味产品扩大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