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汽奥迪E5 Sportback正式上市,起售价23.59万元,并提供限时1万元的保险权益,等于把门槛直接打到了22万区间。
“AUDI以中国速度前行,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为品牌内核,始终坚守中国用户所信赖的奥迪标准。”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长期以来,包括奥迪在内的“BBA”豪华品牌,在中国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始终显得力不从心。面对越来越快的市场节奏与用户期待,它们的回应常常显得滞后甚至被动。
但这一次,E5 Sportback是奥迪给出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正面回应——不仅产品上“走进主流”,更在发布节奏、用户沟通、价格策略上展现了少见的主动姿态。
上市仅30分钟,E5 Sportback的订单量便突破10153台,上汽奥迪也罕见地第一时间发布了销量战报。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应该是上汽大众体系内第一张新能源车型的订单海报(如有误请忽略)。这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市场对这款车的认知和预期,已经精准“打到位”了。
这种感觉,在发布会现场也非常直观。从智能交互的反应速度,到奥迪标志性的驾控质感,再到极具新能源语言的整车设计,一切都指向同一个判断:这不再是一辆“适配中国”的奥迪,而是一辆由中国共同定义的奥迪。
这个背后的关键逻辑,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China-co-created。
过去几年,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赛道上始终显得“水土不服”:车是全球版本,体验是滞后的,交互不接地气,语音系统“叫半天听不懂”,价格还坚挺地让人敬而远之。而用户在新能源领域的标准早就变了——他们不再用品牌信仰来买单,而是用“体验是不是够爽”、“智能是不是好用”、“有没有新势力那味儿”来衡量价值。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E5 Sportback是第一个真正符合“中国新能源用户胃口”的豪华品牌产品。
它用的不是奥迪传统那套平台,而是全新ADP架构;搭载的是AUDI OS操作系统,语音助手接入的是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响应迅速、语义理解能力强、还能模仿用户语音;智驾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辅助驾驭”系统,驾驶体验甚至某些层面超越同门搭载华为智驾的A5L Sportback;甚至中控台都配备了一块类似于“智慧岛”快速控制模块,全域OTA 和用户定制服务也成为默认配置……
这些都明确告诉市场:这就是一辆在和中国共创的奥迪。
所以必须承认,E5 Sportback的背后不是简单的“技术进化”,而是一种组织结构的转向。
从平台到底层算法、从设计决策到语音栈调用,这辆车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是一场China-co-created。不是中国团队“帮忙适配”,而是中方真正开始参与到产品的定义与体验的塑造之上。
这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品牌嘴上说“更贴近中国”,但组织上还是“总部主导、中国采购”。而E5 Sportback背后是上汽奥迪与德国总部在平台、操作系统、车控、智驾上全部双向协同——这是实打实的共创。
我们也可以看到具备这种逻辑已经不是仅有奥迪一家。宝马最近在慕尼黑发布的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iX3,作为一款为全球市场开发的全新平台车型,在中国市场同样邀请合作伙伴共创。
这说明一个大趋势正在形成:未来的豪华品牌产品,绝对不是“德国主,中国从”,也不是“德国放,中国干”,而应该是“中德共创”。
“China-co-created”这个词,不是品牌姿态,而是产业逻辑。
奥迪全球CEO高德诺此前接受寰球汽车采访时就表示,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今天的中国市场不再是“全球战略的延伸”,而是“全球战略的策源地”。智能化体验、中国用户需求、生态服务、技术融合能力……都在逼着国际品牌重新调整思维。
说到底,“China-co-created”不是一句好听的词,它代表了一种方法论的转向:从输出产品,变为共创价值。
奥迪这次做得更彻底一点。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它意识到再不转,就会彻底被时代拉下。
也正因为如此,这辆车的价格,反而成了“最不意外的部分”。
23.59万元的起售价格,叠加权益等于22万起步。这直接打入了小米SU7、极氪001等这些中国新能源最主流的竞争区间,但是和他们不同的是E5 Sportback是带着百年奥迪的品质和同价位少有的掀背车姿态来的。
多说一句,以前豪华品牌在这个价格带会犹豫不决,但这次奥迪没有,它选择了正面硬刚。这不是盲目卷价格,而是代表它在用新的价值构成公式来定价:不是传统意义的“品牌+机械”,而是“平台+智能+生态+共创背景”。
这个公式,才是新能源用户真正认可的价值公式。
对用户来说,这是一辆豪华品牌电动车第一次“讲明白自己要在中国怎么玩”。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可能是一次方法论的先行验证。
所以,为什么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做电动车“像在交作业”,而有些产品却能让人觉得“像在定义未来”?答案就在于,你有没有把“共创”放在产品的设计起点上,而不是在发布会PPT里写几个合作伙伴的Logo。
E5 Sportback是一次少见的例外——它既保留了德系豪华在底盘、操控、舒适性上的强项,又真正融入了中国市场对智能、生态、交互的理解。这种结合不只是“叠加”,而是从一开始就站在一起。
所以,它不是“适合中国的奥迪”,而是“由中国共同定义的奥迪”。
我愿意相信,在这个路径上走得越深的品牌,未来就越有可能赢得中国市场的长期信任。
因为如果豪华有新定义,那一定是China-co-cre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