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河北等华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灾害,牵动全国人心。以北京为例,截至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65.9毫米,持续的极端强降雨已造成30人遇难;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全市景区紧急关闭。这场天灾带来的伤痛,让每一位国人揪心,也让外媒再次聚焦中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审视。
面对严峻汛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果断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深刻彰显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执政理念,为救灾行动锚定了核心方向。
灾害无情人有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救灾攻坚战迅速打响,从政府到民间,凝聚起磅礴力量。北京市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密云、怀柔、房山等重灾区高效落实抢险转移,累计避险安置80332人,受灾人员统计、线路损毁核查精确到个位数,展现出精细化治理的底色;武警官兵紧急驰援密云潮河加固堤坝,相关部门统筹调配救援力量与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更涌动着守望相助的暖流。北京大哥用铲车铲斗救出 80 余人、渔民驾船往返三趟转移被困群众…… 求助信息快速流转,附近居民、志愿者、公益组织闻令而动,送物资、腾住所,积极伸出援手。我们是大禹治水的民族,这种内化在我们骨血里的众志成城,是中国社会在历次大灾大难面前的强大支撑,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灾难的生动写照。
从郑州“7·20”特大暴雨,到贵州榕江30年一遇的湍急洪流,再到此次华北雨灾,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次与强度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这反复警示我们:提升“抗灾韧性”,系统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没有“完成时”,而是永不停歇的“进行时”。这场与自然风险的持久战,容不得丝毫松懈。
所谓“抗灾韧性”,是指一个社区、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通过自身结构、机制和能力有效抵御冲击、减少损失,并在灾后快速恢复、适应、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综合属性。提升抗灾韧性,首先要实现精准预测、抢先部署。有关部门需深化极端天气研究,提升发生时间、路径及损失研判的精度,为提前部署争取主动。同时,针对灾害多发区域,必须以更高标准加快推进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打造“海绵城市”“韧性乡村”。
其次,要完善重大灾害预警协同机制。天灾当前,分秒必争。地方应有意识强化统筹能力,早作应急预案,才能在关键时刻各司其职、高效联动,确保预警信息“跑在灾害前面”。更要通过常态化防灾教育与演练,让民众不仅能及时接收预警,更懂如何科学避险、安全转移。
再次,应创新赋能,推动救灾手段与模式迭代升级。无人机巡查、地质雷达、远程供排水系统等新技术已经在此次救灾中得到验证,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更能提升救灾的精准度与效率。同时,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信息对接平台,形成协同发力的救灾格局。
最后,也要重视救灾与重建中的文化力量。7月26日,贵州榕江“村超”在洪灾后迅速重启,绿茵场上的欢呼不仅是赛事回归,更是民众重建信心的生动表达。文化活动作为精神寄托,能有效缓解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更能凝聚起“向前看”的积极力量,这正是灾后重建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华北暴雨是一场严峻考验,却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中国社会的坚韧与团结。只要我们从每次灾害中汲取教训,持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就一定能继续守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平安中国”的基石更加牢固,走向更加平安美好的明天。(作者是公共安全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