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当这几个字出现,新片便有了不一样的份量和意义。
1937年12月的南京战火纷飞,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城墙之下,记录着日军肆意屠杀百姓的罪证底片正在被销毁,是有人妄图掩盖残忍屠城的事实。
乱世求生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火,苟活于吉祥照相馆。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对抗日军的子弹,却默默留存了一张张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成为了日后证明日军罪行的铮铮铁证。
《南京照相馆》不仅还原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历史现场,揭露了罪证照片的拍摄场景,更展现了罪证曝光之艰难,以小人物的生死抉择映照出璀璨的人性之光。
凭借历史真相的份量、立体感人的群像和强大的情感共鸣,影片自点映以来便掀起了观影和讨论的热潮,在拿下2025双平台点映最高分后,豆瓣评分也上涨至8.6分。
公映5天票房突破五亿,总票房预测超过32亿,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第一爆款”。
在做客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时,导演表示希望透过小人物的视角,将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普通人并非天生英雄,他们曾恐惧、挣扎,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展现出中国人的血性和不屈。”
同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他也希望借由这段留存罪证的故事,传递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决心。
活着把底片带出去,让世界看到,让我们记得!《南京照相馆》如何将“照片”变作“影像”,演员如何默契配合诠释出动人的小人物群像,80年前的历史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五大关键词带你看懂《南京照相馆》。
(以下为导演申奥自述,1905电影网根据采访整理而成)
“屠城血证”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和爱国青年吴旋的壮举。他们接力守护了记录日军暴行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最终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重要证据。
同时,南京电影制片厂1987年拍摄的老电影《屠成血证》也让我深受震撼,联想到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展现这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是很小的切口,但是能折射出非常大的意义。
剧本一稿写好之后,我们就带着全体主创人员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了大量的历史照片、遗物、文物等等,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深切地感受到那是我们的先烈用鲜血筑成的一道防线,最后抵御了外敌,换来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和自由。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收集到了成百上千张历史照片,有一些是南京风貌的,有一些是日军屠杀炫耀邀功的照片,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日军当时所拍摄的虚伪的亲善照,我们都尽可能地去进行了还原。
当然考虑到电影大众传播的属性,我们尽可能地避免了直接描述暴力或被侵犯的画面,也在控制分寸和尺度,我们不希望让这些东西变成噱头去吸引观众,而是要用电影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去感染观众。
“全员实力派”
我跟这些演员都是很多年的朋友,在写剧本的时候,几乎每个角色都已经对号入座了。我们也想尽量多地用江苏籍的演员,比如、、、等等。基于大家彼此之间非常深的了解和默契,我们才可以迅速地达成一致,配合默契。演员之间也互相搭梯子,让群像呈现更加动人。
我和昊然平时就经常在一起聊天。昊然非常的聪明,敏锐,有见地,知识面也很广,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的眼神非常清澈。
在这个角色身上我希望能看到一种单纯又清澈的力量,他身上的少年感和最后爆发的家国情怀形成强烈反差,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林毓秀和高叶也有很多契合点,她是一个很多年没熬出头的小演员,在大明星身边做绿叶,但仍心怀电影梦,这和高叶的演艺经历很像,所以她很快地就能感同身受到林毓秀这个角色身体里不甘的力量,并最后把这些东西都化作了对侵略者的反抗。
我和高叶认识将近20年了,可以说是识于微时。我是大他一届的师哥,那个时候大家都十几岁,根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能在20年后在电影里重逢,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我也看到她在演技上的日臻成熟,有一种非常欣慰的感觉。
饰演的王广海是那个年代的投机分子,他们没有信仰和信念,只有极致的利己主义。王传君也演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的演技“分辨率”特别高,仿佛能准确调动脸上的每一块小肌群,精准呈现人物的状态。
饰演伊藤的原岛大地来自朋友的推荐,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说服,他是一个完全可以正视历史,三观很正的演员。其他的日籍演员也给了我们很多细节上的指导和帮助,同样以非常诚恳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
“平凡群像”
我们在翻看历史照片的时候,发现当时满城都贴满了抗日的海报和标语,贴满了对汉奸的切齿之恨。我觉得一场战争能打赢,不光靠的是武器水平和战斗实力,还有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决心。
因此,在这次创作当中,我想力争用小人物的视角,用更平凡的普通人,去代表千千万万个众志成城、抗击侵略的南京市民和中国公民们。
这些小人物并非天生英雄,却在目睹暴行后选择挺身而出,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他们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过程,展现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不屈。
尤其是那场林毓秀反问王广海的戏,我写的时候非常激动,双手都在颤抖,我们现在是万家灯火,但穿越回1937年12月,所有人对战争的结局都是未知的,都是被时代大潮车轮席卷的普通的尘埃而已,但正是他们迸发出的人性之光,让亿万同胞团结一致,最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光天化日”
那场日军胁迫南京百姓拍摄“亲善”照的戏让我印象很深。当时拍第一遍的时候,演员的情绪就已经绷不住了,只要听到道具婴儿摔到地上的声音,高叶和就不由得热泪盈眶了,但其实当时景别是不够完美的,只是为了走全场调度架设的一台机器。
我就用对讲机告诉摄影师,说一定要把握好这种情绪,因为它是真实的,它不是演员的表演和设计,而是那一刻的临场反应。在喊cut以后,高叶跟我说,她其实知道这不是最需要出情绪的戏,但她实在绷不住,我们也留下了她那一瞬间最宝贵的反应。
不仅是主演,当时的所有的群众演员都非常认真和投入,其实在组织群众演员的时候,我们在专业度和配合度方面经常会遇到麻烦,但在拍摄那场戏的时候,大家的凝聚力非常强,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因为大家都意识得到这场戏处在怎样的环境当中,也明白这场戏的意义。
我们对这场戏的预期光线原本是阴郁的,但恰好那天出了阳光,我就跟摄影指导说要不我们就用阳光来拍,正好对应了那八个字:“光天化日,恬不知耻”。这几个字恰如其分地呈现了这场戏的主旨和内核。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场战争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军事的热战,第二层是文化层面的侵略和掠夺;第三个层面就是在宣传层面的战争,在这三个战场上,当年的侵华日军的行径都是极端卑鄙无耻的。
我觉得这对当下也是有启发意义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观众也要像电影里面的角色一样,具有明辨是非、正邪的能力,分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
“大好河山”
关于这四个字,我想讲个小故事。我们在拍另一部电影的时候,在非洲拍摄了一个多月,在回程的飞机上马上要落地之前,那部戏的男主角老师一直在往飞机的窗外看,看了很久,我就忍不住问他,我说你看啥呢?他回头看着我说:我在看大好河山。
那一刻特别打动我,我当时在写《南京照相馆》的剧本,就决定一定要把这四个字写到剧本里去。只有在赞美祖国时我们才会用“大好河山”这四个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景色波澜壮阔的地方都给不了我们的情绪。
另外照相馆里背景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当年的人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无法像现在一样云游四海,对于远方大好河山的期盼都凝聚在了这几张背景布上。
当时王骁老师一走进照相馆,就说老金应该是刚刚把这儿装修好,刚请了最好的师傅画完了这几块布,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在了里面,想把生意做好,把这个家照顾好,但是这场战争、这些侵略者把这个梦无情地踩碎了。
还有阿昌的最后一场戏,他在火光中对着日军怒吼:“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
他所说的这些地名都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大街小巷,也是他的职业和饭碗。看到它们被践踏,有一种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情绪,喊出那句:“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相信可以让所有观众感同身受。
在路演中,很多观众的反馈让我们非常欣慰,不仅是对整个电影主创团队的认可,更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3500万同胞的一种抚慰。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放映结束之后,常常是全场静默,鸦雀无声,等字幕滚完,灯光亮起之后,大家才默默地离场。
还有一种评论说走出电影院,看到万家灯火,山河无恙,就是最好的彩蛋,电影的意义在此刻完整了。
下一篇:如果唐僧耳鸣耳聋……沙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