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 最近越南渔民正被一种叫“罗氏沼虾”的家伙逼得头都大了,要知道这种虾在中国可是餐桌上的香饽饽,价格不便宜,吃货们为了尝一口,还得去专门的水产市场找。
可偏偏在越南,它们不但没人抢,还成了生态的灾星,数量多到要把河都占满了,有人调侃:要不把这些虾打包送到中国,让中国吃货帮忙解决,听起来挺有意思,虽然中国人在吃这方面很权威,但真要这么做,麻烦还真不少。
这种虾为啥会在越南泛滥?为啥不能便宜卖给中国?
“虾潮”来袭
罗氏沼虾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中国人只在饭店的菜单上见过,它是长臂虾科的一种,比一般的小河虾大一圈,肉质紧实口感好,价格也比普通虾高, 可在越南这种虾却像受了什么刺激一样,疯狂繁殖,成了越南渔民们的噩梦。
为什么它在越南这么能折腾?一方面是气候太合适,罗氏沼虾是地地道道的“热带选手”,最喜欢的水温是25℃到30℃,在中国,冬天一冷它就趴着不动了, 可越南可几乎没冬天,全年暖洋洋的,就像天然的孵化场。
本来一年只能繁殖一两代的小虾,在越南一年能生三四代,数量翻倍的速度完全不受控制,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特别能吃,几乎不挑食,水里的水草根系,死掉的小动物,甚至活的小鱼,都成了它们的盘中餐。
湄公河这种水域面积大,物产丰富的地方,简直就是它们的天堂,渔民们拿着渔网去捕,好不容易一早上捞了两筐,可转头再去看,河里照样虾满为患, 有人说这些虾的繁殖速度快得让人绝望,就像一夜之间水里多了成百上千只“虾兵”,连鱼苗都被它们吃光。
要知道越南本土渔业依赖天然水域的鱼虾产出,以前渔民出船,随便撒一网都能捞起不少鱼,可现在渔网里全是罗氏沼虾,想卖又卖不出价钱, 有人干脆不捕鱼了,直接捕虾,可虾子数量太夸张,再怎么捕也看不出减少。
越南渔业部门一度呼吁大家多吃罗氏沼虾,可本地人没那么大胃口,也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把虾做成十几种花样来吃,眼看生态被破坏,渔业收入下滑,越南政府也愁得很, 有人开玩笑说,要是把这些虾搬到中国,让吃货大军去“收拾”这些虾,估计几个月就能吃个精光。
那么问题来了,这事真的有想象中这么简单吗?
中国恐怕也爱莫能助
中国人爱吃虾这点不用多说,从夜市里的小龙虾到餐馆里的蒜蓉大虾,每年消费的数量简直惊人,罗氏沼虾在国内更是属于高端品种,尤其是那些20厘米长肉质饱满的,价格能翻好几倍, 中国的养殖户为了让它长大费尽心思,控制水温,投喂精饲料,可即便这样,养出来的个头也比不上越南野生的大。
越南如果把这些虾卖到中国,听起来像双赢,中国吃货能吃到个大肉厚的好虾,越南也能借此消化掉一部分数量,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最大的问题出在安全检测上,越南的河流这几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很多小工厂乱排污水,缺乏严格的环保监管。
工业废水、重金属、化学物质统统进了河,虾子就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你想想一个虾要是天天泡在脏水里,它体内的污染物能少吗?别说直接拿来吃,光是检测这一步,就能把它们拒之门外, 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进口水产每批次都要抽检,一旦发现重金属超标,直接就会被退回。
其实越南本地人对这些野生虾也有点怕,有人质疑道吃多了会不会中毒,毕竟水里的污染肉眼看不出来, 但检测一做,数据可一点不骗人,要真让这些虾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不仅风险高,口碑也可能受影响。
再说了,捕捞这些虾可不是白捡钱的事,罗氏沼虾虽然数量多,但要想卖到中国,还得搞成养殖模式,得有干净的水域,规范的加工厂,运输和储存也要符合标准,算上这些投入,成本比想象中高得多, 哪怕中国消费者再爱吃,也不可能买一堆带着污染的“黑户虾”。
中国人也不是什么都吃
中国人素来有一个标签,那就是什么物种都能给做成美食,中国的吃货们能把大部分的东西研究出来好吃的做法,任何泛滥的物种到了中国就会变成稀缺物种, 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事实是小龙虾、牛蛙、福寿螺,都被咱们收拾得差不多。
可罗氏沼虾这事儿,真没那么好解决,它的问题不仅仅是数量多,还有生态和环境风险,湄公河是越南的生命线,很多渔业农田都依赖这条河,罗氏沼虾疯狂繁殖后, 不仅抢了鱼类的生存空间,还啃食水草根系,导致水下植被减少,鱼苗失去躲避的地方,整个生态链都被打乱。
这种破坏一旦形成,想恢复可不是几天的事,越南政府也尝试过各种办法,比如发动渔民多捕虾,把虾卖到市场, 甚至想找外国专家研究解决方案,但没有天敌也没有气候限制,这虾在热带地区简直是横着走。
有人提议引入天敌,但这又可能带来新的生态风险,一旦没控制好,可能变成另一个新的入侵物种,对中国来说,进口这些虾还得考虑消费者的接受度, 你愿不愿意花高价买一只可能重金属超标的虾?即便有企业愿意冒险进口,也得面对层层检测。
或许越南最可行的办法还是改善水质,尝试人工养殖,把野生虾逐步转化成经济虾,这样不仅能控制数量,还能出口赚外汇, 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光靠吃肯定解决不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