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下天京后,赖文光手里有20万大军,为何不在西北割据称王
创始人
2025-07-23 17:02:34
0

1863年寒冬,一支太平军劲旅如利刃般刺入汉中平原。统帅赖文光仅用数月时间,就将麾下兵力从三万膨胀至二十余万,旌旗所指之处,清军守城官吏望风而逃。西北太平军迎来了它的极盛时刻

此刻的西北大地,仿佛为赖文光铺就了帝王之路。汉中平原沃野千里,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天然形胜让人遥想当年刘邦在此积蓄力量、终成帝业的传奇。

赖文光若效法汉高祖故事,以关中为根基,休养生息,整军经武,足可打造出一个独立王国。就连他军中老卒闲聊时,也不免念叨着:“咱们遵王要是当个西北王,不比回江南吃清妖的炮子强?”

天京的告急文书却如雪片般飞至。洪秀全的八百里加急里字字泣血,严令所有在外将领回援勤王。

历史在这个节点为赖文光摆下两难棋局: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西北基业,一边是天王摇摇欲坠的金銮殿。

天京围困与西北抉择

当赖文光在汉中操练新军时,长江下游正杀声震天。曾国藩的湘军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阳谋,像巨蟒般死死缠绕天京。

太平天国后期所有军事行动,几乎都沦为“解京围”的被动应对,这正是曾国藩想要的效果。

1864年初的天京城外,湘军壕沟纵横交错。曾国荃部在雨花台顶住了太平军四十六昼夜的猛攻,连忠王李秀成亲率十三王联军的轮番冲击都未能突破防线。城中粮草日蹙,洪秀全已开始吞咽野草制成的“甜露”充饥。

六月初,这位创立天国的领袖在绝望中病逝,把破碎江山留给十五岁的幼天王。

此刻西北与江南的联络通道上,清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太平军若从汉中驰援天京,需穿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沿途皆是湘军精锐。

李秀成曾提出“让城别走”的良策,主张放弃天京转战江浙,却被洪秀全以“朕之铁桶江山”斥回。可惜赖文光似乎也未看透这层。

二十万大军千里赴援,无异于自投曾国藩“围点打援”的陷阱。

回援悲歌

接到诏令的赖文光未做迟疑。这位以忠勇著称的将领立即整顿兵马,抛下汉中沃土,率二十万大军浩荡东进。

史书没有记载他是否在出师前夜辗转难眠,但历史证明,这次行军成了太平军西北精锐的死亡之旅

当大军行至鄂皖交界的大别山麓,清军的铜墙铁壁已横亘眼前。就在两军激战正酣之际,一匹快马冲破战线带来噩耗:“天京陷落!”时值1864年7月19日,湘军炸塌城墙涌入天京,幼天王在混乱中出逃。消息传至前线,西北太平军士气瞬间崩溃。

苦战多日的将士们茫然扔下兵器,哀叹:“家都没了,还打什么仗?”

兵败如山倒。赖文光残部被迫西撤河南,昔日雄师已成流寇。关中沃野尽失,汉中大本营被清军轻松接收。

当僧格林沁的骑兵在身后紧追不舍时,不知这位曾拥兵二十万的统帅,可曾回望西北,想起那未竟的割据大业?

流动作战的辉煌与局限

退入河南的赖文光并未消沉。他与捻军领袖张宗禹合兵,重组新捻军,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在河南麻城,他大破僧格林沁铁骑,清军悍将舒通额、苏克金等接连战死。

当清廷增调各省兵马围剿时,赖文光又祭出运动战绝技,每日疾行二百里,把蒙古亲王的大军拖得人困马乏。

最辉煌的胜利在山东临城上演。赖文光佯装溃退,将骄横的僧格林沁诱入伏击圈。1865年5月18日,曾经横扫太平军北伐部队的蒙古马队在此全军覆没,僧格林沁战死沙场。消息震动清廷,满蒙八旗的最后荣光就此熄灭

曾国藩接棒剿捻后,赖文光再度展现战术智慧。面对湘军“划河圈地”的围堵,他灵活运用分合之术,一年内转战三省,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甚至打得曾国藩称病辞职。然而战场上的胜利掩盖不了根本危机:没有根据地的军队如同无根之萍。

捻军多为骑兵,靠劫掠维持补给,打下一城弃一城,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兵员粮饷体系。

帝王思维的缺失

赖文光始终执拗地高举“光复太平天国”的旗帜。1865年与捻军会师时,众人推举他为大统帅,这本是称帝建制的绝佳时机。他却坚持要恢复已灭亡的太平天国,让捻军将领大失所望。张宗禹私下抱怨:“跟着个没名分的统帅,弟兄们拼命图什么?”

这暴露了赖文光政治眼光的局限。他虽骁勇善战,却不懂乱世称王的政治逻辑。当时百姓多不知太平天国为何物,只认“赖大将军”的威名。正如一位湖北老农被问及时所言:“天王?早驾崩啰!如今是遵王带着兄弟们杀贪官。”

对比历史更显其战略失误。刘邦据汉中时迅速称王建制,广纳天下英才;刘秀河北复国亦先正帝号。

赖文光却始终以“太平天国遵王”自居,既不能吸引新人才归附,也难真正统合捻军各部。当他在河南苦战时,西北故地早被清军消化吸收,再无退路。

1868年1月,赖文光残部在扬州覆灭。被俘后他留下自述:“惟一死以报邦家,以全臣节。”这位曾拥兵二十万、阵斩僧王、逼退曾国藩的军事奇才,最终以忠臣身份赴死,从未想过自己本可成为开国之主。

他的佩剑沉入长江时,西北高原的风雪依旧,只是再无人记得那个短暂的冬天,汉中城头本可升起的新王旗。

无根之萍的宿命

赖文光的骑兵纵横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却始终摆脱不了一个致命困局: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捻军所到之处劫掠官府粮仓,看似威风凛凛,实则暴露了后勤体系的脆弱。当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主持剿捻时,这位淮军统帅一针见血地指出:“流寇无粮道,如鱼离水。”

清廷的“河防战略”逐渐收网。1866年秋,李鸿章在河南许昌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扼守运河、胶莱河,困贼于山东半岛”的毒计。运河防线横贯南北,胶莱河封锁半岛咽喉,两道天堑如同铁钳般合拢。

赖文光察觉危机,率军猛扑运河防线十二次,最惨烈时骑兵尸体竟在河面堆出通道,但最终仍被淮军新式枪炮逼退。

更致命的是人心向背。捻军长期流动作战,百姓见其如避瘟神。河南乡绅组建的民团见到“赖”字大旗便敲锣聚众,连井口都填上巨石。

一位老秀才在日记中哀叹:“昔迎闯王不纳粮,今见捻军闭门窗。”当军队失去民心,再精妙的战术都成了无源之水。

分兵之殇

1866年深冬,河南邓州大营里炭火烧得噼啪作响。赖文光与张宗禹相对而坐,案上地图被烛火映得昏黄。

面对清军合围之势,张宗禹提议:“不如分兵两路,你向东走山东,我向西入陕西,叫清妖首尾难顾!”烛影摇晃中,赖文光最终点头,这个决定让二十万大军彻底走向覆灭

分兵后的东捻军陷入绝境。1867年初的湖北尹隆河战役,赖文光本已击溃淮军大将刘铭传部,却因友军鲍超的误期导致功败垂成。

半年后在山东弥河,连日暴雨使战马深陷泥潭,淮军趁机用排枪轮射。亲兵冒死将赖文光推上渡船时,曾经威震中原的东捻军已不足万人。

西线的张宗禹同样遭遇悲剧。他虽攻入陕西逼近西安,却在灞桥陷入重围。当张宗禹跳进渭河急流时,西捻军的覆灭也带走了赖文光最后的希望。

此时清廷已调集七省兵力,在运河两岸布下十里连营。曾与赖文光交手的淮军将领周盛波感叹:“若其合兵一处,胜负犹未可知。”

历史选择的深层逻辑

回望1863年那个飘雪的冬天,赖文光手握二十万雄兵坐镇汉中,西北王似乎唾手可得。但他最终选择东进救援天京,除却对太平天国的忠诚,还有更深层的历史局限。

地理认知的盲区首当其冲。赖文光生长于广西山区,后转战江南水乡,对西北战略价值缺乏切身感受。汉中盆地在他眼中或许只是临时休整地,而非刘邦眼中“北定三秦”的帝王之基。

当幕僚建议效仿三国诸葛亮“跨荆益二州”时,这位农民出身的将领只摇头:“天京才是根本。”

更关键的是政治格局的误判。赖文光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太平天国的将领,而非逐鹿天下的诸侯。1864年天京陷落后,他仍执着地寻找幼天王,甚至拒绝张宗禹“另立旗号”的建议。

有次醉酒后他吐露心声:“我若在西北称王,与割据的韦昌辉何异?”这种道德枷锁最终束缚了他的帝王之路。

对比同时代成功者更显差距。左宗棠在平定陕甘时,一面剿回民军,一面屯田开矿,将西北经营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赖文光在汉中半年间,只顾招兵买马,既未整顿民政,也没笼络士绅。

当地县志记载:“太平军取粮仓而不开官仓,征壮丁而不免赋税。”如此作为,焉能成就霸业?

1868年正月,扬州城外最后的血战落幕。重伤被俘的赖文光在囚笼中写下自述,通篇仍称“本主将”,至死未改太平天国年号。

监斩官李鸿章的幕僚目睹行刑后感慨:“此人若早据关中,恐非十年能平。”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当钢刀落下时,西北高原的风雪依旧呼啸,只是再无人记得汉中城头那个本可称王的冬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两会关于下岗退休提案,最新或2...   关于“4050"人员提前退休的提案  在企业改制进程中,对“4050”人员的优惠政策是享受3年的...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政协一号提案出炉:行政审批事项要进一步取消】  由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提案》...
全国两会提案排名 最新或202...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热词之一:“十三五”规划  首先你要知道,最新或2023(历届)中...
“脑机接口看中国!”美媒:中国... (来源:千龙网)近期,中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发国际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
+2.55万亿元!资金为何冲向... 2025年上半年,财富“搬家”效应进一步显现。央行数据显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上半年增加2.5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