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金王”)退出全资子公司新疆新铁汇茂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铁汇茂”)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这次交易是青岛金王自2021年以来持续压缩低盈利业务的延续,其以“未达信披标准”为由低调完成了此次对非核心资产的剥离,而接盘方烟台荣盈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烟台荣盈”)的再次出现,揭示出其战略收缩路径的连贯性。
在消费市场复苏乏力、ESG评级垫底的背景下,青岛金王的业务调整能否扭转颓势,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非核心业务“断舍离”的必然选择
新铁汇茂成立于2019年1月,注册资本1亿元,是青岛金王在供应链领域的重要布局。彼时,青岛金王正处于化妆品业务扩张期,通过收购杭州悠可、广州栋方、上海月沣、广州韩亚等多家知名化妆品公司,试图构建“研发-生产-供应链”全链条体系。
然而,这一布局未能持续。数据显示,青岛金王营业收入由2020年的40.02亿元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17.93亿元,归母净利润波动明显,供应链业务营收占比从38.43%骤降至0.91%,同比下滑98.31%。
此次对新铁汇茂的剥离,意味着青岛金王彻底放弃了对供应链板块的投入,而青岛金王并未就此事发布公告。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出售子公司股权导致合并报表范围变更的,若交易金额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或成交金额超过1000万元,需及时披露。青岛金王称“交易未达信披要求”,但未公开具体交易价格及新铁汇茂最新财务数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的接盘方烟台荣盈并非首次与青岛金王合作。2021年,青岛金王通过挂牌转让方式,将青岛俪采、俪臻、俪承等化妆品子公司股权出售给烟台荣盈。工商信息显示,烟台荣盈由王仁生持股99.01%,注册资本2020万元,其连续承接青岛金王资产的动作,引发市场对两者关联关系的猜测。
业绩波动与ESG短板暴露转型阵痛
青岛金王在2006年以蜡烛业务上市,2013年跨界化妆品行业,一度实现营收从10亿元到40亿元的突破。但自2020年起,公司业绩持续下滑,2025年一季度延续下行趋势。
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在于化妆品业务的收缩。数据显示,化妆品营收占比从2020年的58%降至2024年的21%,而蜡烛与香薰及工艺品占比从39.71%升至78.04%,重回“一枝独大”格局。
尽管业绩承压,青岛金王股价今年以来仍上涨69.45%,近60日涨幅达18.88%,市盈率(TTM)高达190.73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资金流向显示,7月11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835万元,7月15日即净流出432万元,市场情绪波动明显。
2025年4月,华证指数将青岛金王ESG评级定为C级(最低档),在12家家居用品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末位。细分项中,治理(G)得分71.65分,行业排名12/12,信披质量、治理风险等指标失分严重。这与青岛金王2024年年报存在数据“乌龙”且未发布澄清公告,以及公司多次未及时披露子公司转让事项形成呼应,暴露出内部治理的薄弱环节。
短期回春与转型突围的双重挑战
青岛金王当前将重心回归蜡烛与香薰及工艺品业务,该板块2024年营收占比达78.04%。从行业趋势看,疫情后香薰消费需求回升,但青岛金王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海外市场依赖度高,出口占比超60%,易受汇率波动和贸易壁垒影响;二是国内竞争对手加速布局,同类品牌通过性价比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尽管化妆品业务占比降至21%,但青岛金王仍未完全放弃。2024年其通过关闭低效门店、聚焦线上渠道,使化妆品业务亏损收窄。但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国际品牌占据高端市场,国货品牌凭借直播电商快速崛起,而青岛金王缺乏核心品牌和研发优势,重拾增长难度较大。
从这一方面考虑,剥离非核心资产有助于青岛金王降低负债、聚焦主业,但过度收缩也可能丧失转型机遇。例如,供应链业务的放弃,使其失去了与化妆品品牌合作的纽带,而ESG治理的滞后可能影响机构投资者信心。
青岛金王退出新铁汇茂,是其战略收缩的缩影,也是传统制造企业在消费变革中艰难转型的写照。从跨界扩张到回归主业,从业绩波动到ESG短板暴露,公司已经走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节点。
未来,如何在传统与新生业务的“红海”中挖掘增量,在治理优化中重塑信任,将决定这家老牌上市公司能否真正走出转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