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天地是灰黄的底子,风沙扑打着车窗,车子行驶在戈壁上,时间便失了分寸。我来寻一个叫王军扬的人,和一种叫沙棘的植物。他们的故事,如同这漫天风沙里凿出的绿痕,带着一种近乎孤独的执拗。
初见王军扬,他比我想象中看起来年轻,但这个中年人,实际上已经扎根在这片土地16年了。从塔里木大学意气风发的学子,到西部计划志愿者,再到如今的“沙棘王”,他自己也像一株沙棘苗一样,硬生生楔进了这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岩层里。
我和他一起翻山越岭,用两天时间走完了2200多公里的路程。他给我讲他在边疆基层的故事,讲桌上两个茶杯砸出的凹痕——那是某次为了救济金磕出的印记。那些长久停留于他回忆中的印记和打滚的人物,像黑白的影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10余年的贫瘠与挣扎。
那时,人均年收入6000元,是活命钱。戈壁的风沙可以刮走浮土,却刮不走人心底的焦渴。而那时的他,大概也像被风沙扑面的沙棘苗,摇摇欲坠,却硬是没倒下去。
选择,是他生命里反复奏响的主题曲。放弃公务员的安稳,一头扎进最穷的团场;离开机关温吞的茶香,甘愿去林业站顶40摄氏度高温,在育苗棚里挥汗如雨;在连队书记的任上,硬是把荒疏的大棚种成致富的反季蔬菜基地;最终,更是抛了铁饭碗,赤手空拳去搏一个沙棘产业的未来。
每一次选择,都像在命运的赌桌上押下全部身家,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清醒。他说:“很多事不是非干不可,但我愿意干,我选择干。”这话听起来平淡,细品之下,却有种惊心动魄的力量,像沙棘的根,为了活下去,可以不顾一切地刺穿坚硬的岩层。
值得被报道的人或许都该有些执拗。他讲述了自己如何风尘仆仆跑遍大江南北,去说服那些对“大果沙棘”嗤之以鼻的客户;如何寻访科研院所,用科学数据武装自己,一点点消除着市场的成见。
这过程,是沙棘的突围,更是他信念的突围。
从最初职工们面对分到沙棘地的那种茫然与抗拒“这地能种出什么钱来”,到如今职工人均年收入12万元,王军扬的沙棘情结,就是在一片近乎倾颓的荒芜上,建起了一座生机勃勃的绿色城池。
采访结束,告别时,风依旧在吹,沙尘暴还没有停。我很难从这片漫天黄沙里摘取出多少绿色来象征生机,可那灰突突的枝干本就是生机。并不盎然,却十足坚韧。有些根一旦扎下,就不会被吹走。
在这篇关于戈壁的宏大叙事里,王军扬不是时代的被动乘客,而是那个在荒原上奋力凿井的人。沙棘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盔甲。千沟万壑的戈壁滩因这亿万株倔强的绿意,竟生出了几分繁华的意味。
这“突围”,不仅是沙棘刺破荒芜的突围,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时代边缘,用青春与信念写就的,最动人的生命传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前往海拔2800米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站,出镜拍摄视频。
《沙棘突围》2025年4月21日6版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4/21/content_GqXvvXI7.html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