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江苏省数据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规,明确“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要求已建App年底前完成迁移归并。一纸禁令,能否终结这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01
指尖减负?
江苏此次新政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对长期存在的“政务App乱象”的系统性纠偏。
过去,基层干部常被 “打卡20多个App”所困,而群众则面临 “功能重叠、入口混乱”的困扰。这些乱象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还造成财政资金浪费,更使得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与数字化服务群众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对政务App进行整合归并、清理整顿势在必行。
新政要求所有县级以下政务App向省级平台“苏服办”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严控新增开发。通过“源头减量、降本增效”,禁止县级以下开发新App,推动政务服务向省级平台集中,有助于打通数据壁垒,提升政务服务协同效率。
“指尖减负” 不仅聚焦政务App的存废,全国多地政务新媒体账号近两年也面临“关停”话题。对群众而言,泛滥的 “官号” 让有效服务接口变得难找;对基层干部来说,本就有限的时间精力,要分摊到更多账号的日常运维与考核应对中,多一个政务号就多一份负担。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一味追求表面热闹,不仅造成基层人财物的浪费,更可能侵蚀作风建设成效,让许多人陷入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怪圈。
02
县融重新定位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政务App的关系应当是互补融合、服务协同,而非重复建设或相互替代。政务App的关停不仅减轻了基层负担,也倒逼县级融媒体中心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转向成为“新闻+政务+服务”的综合枢纽。
过去,部分县级融媒陷入“技术竞赛”误区,盲目开发 独立App导致功能同质化、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维护费用过高而在线用户不足,关停并转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实际上,县级融媒作为政务服务的“在地化入口”,无需独立开发功能同质化的政务App,而是整合省级或市级政务平台的接口,成为本地化服务节点。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运营的 “第一昆山”App并未独立开发全套政务功能,而是整合了省级政务平台的接口,采用“新闻+政务”模式,整合昆山本地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平台的官方发布内容,集合新闻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活动服务等功能,打造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于一体的城市级门户客户端。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打造的 “最江阴”App整合了全 市63个部门的政务服务,可以帮助用户解决生活上百分之八十的烦恼,同时接入省级数据接口,实现“一端通办”。该App并未独立开发所有政务功能,而是通过数据共享,成为本地化的综合服务枢纽。
△第一昆山和最江阴的App首页上都突出了其“新闻+服务”的基本属性
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县级融媒体中心正积极顺应政务App的调整趋势,在服务模式升级重构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契合自身发展与群众需求的新方向。
03
避免“一刀切”
尽管新政为基层减负带来曙光,但仍有两大挑战待解:一是“一刀切”可能造成服务断层;二是以老年群体面临的操作障碍为代表的“数字鸿沟”问题。
对此,江苏明确要求省级平台向下开放权限,确保基层服务无缝衔接。同时,多地探索“适老化”改造,既提升服务覆盖面,又增强用户黏性。未来,县级融媒需在“减法”中找准定位,既不做“App工厂”,也不当“甩手掌柜”,而是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智慧桥梁”。
政务App的“瘦身”,本质是让数字化回归服务本质。江苏的禁令并非终点,而是县级融媒从“技术崇拜”转向“用户思维”的新起点。当“指尖负担”真正变为“指尖便利”,这场改革才算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