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黑救护车”事件接连曝光
做完大手术不久的患者,怎么转到康复医院?临终病人想从医院回家,有办法送吗?……非急救转运的“刚需”多种多样,但规范化转运服务供不应求,一些患者家属只得选择设备简陋、坐地起价的“黑救护车”。
如何既有力监管“黑救护车”,又加大正规医疗照护转运供给?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最大限度形成监管合力
收取“天价”转运费、缺少医疗照护设备……近期,多起“黑救护车”事件接连曝光,引发社会关注。
今年4月,陕西一辆“救护车”送重病患者从宝鸡到西安,说好全程3000元,可车到中途又加价400元。事后经查,该车辆在浙江一家民营医院名下,但院方称车辆“被转户”后无法联系,现已脱审且为非法营运。
去年8月,广东湛江一位老人临终前从医院回家,通过私人运营的“救护车”,3公里路、10多分钟车程,花了1800元。家属不禁感叹:“落叶归根”之路,竟会如此昂贵。
此前,还有一名患者从吉林长春某医院紧急转往北京治疗,期间乘坐了一辆喷涂有该医院标识的“救护车”,但车内除氧气瓶外几乎无急救设备,途中氧气瓶还两次耗尽,车辆不得不反复下高速加氧,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长途运送患者属于社会营运还是救护车管理范畴,定性尚不明确。”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主任郑雪倩介绍,“黑救护车”位于多个部门的监管“交界处”——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审核医疗机构救护车配置及医护人员资质;公安交警办理救护车审批登记,对“黑救护车”加装警灯、改变外观等非法改装行为进行处罚;交通部门可以监管车辆非法营运,但运送危重病人的车辆是否属于“营运车辆”缺乏明确认定;市场监管部门则难以界定转运病人这类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
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黑救护车”现象,近年来多部门进行严厉打击。虽然仍面临难题,但卫健、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正密切沟通信息、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形成监管合力。
扩大正规服务满足“刚需”
山东青岛一名老年患者,脑梗治疗后出院要回家休养,跨越上百公里、搬抬转运,并非易事。家属联系了96120——当地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非急救医疗转送服务,踏实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打击“黑救护车”的同时,如何给病人及家属的非急救转运“刚需”一个出口?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为满足多元化转运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医疗照护转运服务模式,有效增加服务供给。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非急救医疗转运探索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政府设立非急救转运服务站,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相关服务。二是由政府出面,面向社会招募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车组加入。三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非急救转运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医疗照护转运的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服务定位、工作条件、服务内容、管理要求等。同时,积极申请统一特服号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规范、公开服务内容及价格,满足群众医疗照护转运服务需求。
转运选车谨防几大陷阱
心急火燎之间,是否轻信了医院门口“中介”推销?转运病人途中,如何避免医疗照护“掉链子”?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为病人非急救转运选择车辆给出几个建议:
——查资质,谨防无证营运。正规转运车辆通常双证齐全,既有交通运输部门许可,也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可要求查看。此外,应注意车辆是否仅挂靠在医疗机构,实际已经由个人承包、脱离了监管。
——看硬件,谨防设备糊弄。普通病人转运如对车辆要求不高,一般需确认担架稳固性等;中重症病人转运时,车辆往往需要配备氧气瓶、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泵等。
——核人员,谨防照护不足。一些重症病人的转运护送,需要配备至少一名持证医护人员。家属可查验执业证书,确认照护人员具备急救培训资质,提前询问转运中如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的预案。
——明费用,谨防隐藏消费。可提前了解市场参考价格,费用构成要签订协议,落成白纸黑字,防止口头约定低价、后续不断加价。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