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红楼梦:面对生命的消逝,宝钗为何如此冷漠?
创始人
2025-07-13 16:21:25
0

宝钗有几件比较招黑的事儿,比如扑蝶一回的“嫁祸”嫌疑,比如面对金钏儿死亡一事的冷漠态度,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说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面对生命的消逝,宝钗为何如此冷漠?

宝钗得知金钏儿死亡后,说了四个字“这也奇了”,接着就是赶紧来到王夫人房里安慰姨妈。单从宝钗的这个反应来看,不得不说,她是非常沉稳的。遇到事她并没有情绪化,而是去安慰人。

金钏儿是王夫人的贴身丫鬟,服侍了那么多年,怎么忽然就死了呢?宝钗想不通,所以觉得奇。但紧接着她就想到了,想必姨妈为此事正难过,正需要人宽慰,于是她就来了。

宝钗来到王夫人这里的目的很明显,一则是了解金钏儿死亡的真实原因,二则是安慰王夫人。而安慰王夫人的话,也是宝钗历来最招黑的地方,因为她对生命的漠视,令人生畏。

她为了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儿也许不是赌气投井,而是在井边憨玩,不小心失脚掉下去的。如果她真的是赌气投井的话,那也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更不值得同情。

宝钗这话,估计一般人听了,都得倒吸一口冷气,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冷漠之人啊。即便那死的人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也不能这么说啊,如果死者家属听到这话,又该作何感想呢?

但宝钗是小姐,王夫人是主母,宝钗是外甥女,王夫人是姨妈,站在她的立场和角度,于情于理,她都不可能当着王夫人面去为金钏儿之死伤心流泪,或者为金钏儿说话,而只能是安慰自己的姨妈。

但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会代入弱者视角,会从金钏儿的立场上来看这件事,她的死在曹公看来,已经是“含耻辱”了,宝钗不仅不同情,反而为了劝王夫人篡改了金钏儿的死因,对一条鲜活的生命如此漠视,真无情啊。

但这件事我们又不能全怪宝钗,因为她是在完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劝的王夫人,而且,如果我们代入宝钗的立场,你是宝钗的话,面对自己的姨妈,你会怎么说?

你难道说,姨妈你糊涂啊,你怎么能打骂金钏儿呢?姨妈你不该这样啊,姨妈这一切都是你的错啊,你要为金钏儿的死负责啊?换成你,你会这么说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说。

甚至,很多人可能会像宝钗一样,为了劝慰自己的亲人,会为这件突发的死亡事件,找各种合理的借口,为的就是减轻生者的痛苦,为的就是替亲人撇清造成他人死亡的责任,为亲人开脱。

因此,宝钗对生命的无情和冷漠这事儿,说到根源上,其实就是个立场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代入不同的角色,你的感受自然也就完全不同,说的话当然也就完全不一样。

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就好比你看到自己弟弟被外人欺负,哪怕你明知道是自己弟弟先动的手,但你依然会毫无保留地站在弟弟这边,一起对付外人,这就是天然的亲情连接。

在金钏儿和王夫人之间,宝钗当然会站在自己的姨妈这边,且不说主奴的阶层差距,单从亲疏而言,宝钗也不可能去帮金钏儿说话而完全不顾姨妈的感受,更何况此时宝钗并不知道真相。

再从出身上说,在红楼梦的时代,金钏儿是奴才丫鬟,王夫人宝钗是主子小姐,断然没有奴才丫鬟死了,主子小姐想办法为她讨回公道还她清白的道理,可以说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

死了就死了,大不了就是多赔点银子,多发点抚恤金,这事儿也就过去了,这在古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因此,宝钗的骨子里,其实多多少少是带有阶层烙印的,她虽然对身边的姊妹和丫鬟都不错,但她永远不会跟奴仆阶层打成一片,不仅她不会,除了贾宝玉,整部红楼梦,也没有第二人。

这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跳井死了,相关嫌疑人会立马被带走调查,但你看金钏儿死了之后王夫人的态度,她没有任何畏惧,也不用躲躲藏藏,就一个人在屋里坐着垂泪。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丫鬟的死,在以王夫人为代表的主子阶层眼中,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她虽然心里有些过不去,但她并不用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更不用接受法律的制裁。

包括鲍二家的死亡,尤二姐的死亡,张金哥的死亡,虽然造成他们死亡的人,直接或间接都跟王熙凤有关,但你见王熙凤因此被官府带走问话了吗?你见她受到任何惩罚了吗?

宝钗的骨子里,不只是有明显的阶级观念,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宝钗这个人是很务实的,她不会为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浪费自己过多的情绪和时间。

王熙凤就曾评价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个评价我并不认为是贬义,王熙凤是荣国府的大管家,她自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但宝钗不一样,她是客居贾府的身份,贾府的很多事,她是不便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前前后后,能让宝钗主动去参与进来的,也只有跟王夫人相关的事,金钏儿死亡是一例,后文管家是一例。

如果金钏儿不是王夫人的丫鬟,而是王熙凤的丫鬟,你觉得宝钗会去劝凤姐吗?她绝对不会!宝钗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其实还是个有生活智慧的女孩,她对人情世故看得很透。

在对金钏儿死亡这件事上,其实透露出的是宝钗面对人生的真实态度,她的骨子里是冷静的克制的,是极端理性的清醒的,无论是金钏儿还是后文的尤三姐,都很难引起她情感上的共鸣。

她只要过好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其他的一切,与她无关,或者说,她无暇他顾。你可以说她是功利的现实的,也可以说她是冷漠的无情的,但你不能说她完全漠视生命的消逝。

如果她真的那样,就不会在事后完全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拿了两套给金钏儿做装裹。如果前面你说她无情冷漠,那这里又该怎么解释呢?是她做好人收买人心?

前面说了,宝钗是个务实派,对她来说,人既然已经死了,说再多也没意义了,唯一有意义的是,怎么处理身后事,活着的人怎么从悲伤中走出来,而不是“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那就不是她宝钗的为人了,她是那种“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的人,她是那种永远活在当下的人,她永远不会为过去的事情烦恼伤心。

黛玉还经常因为想起自己的身世而哀叹自怜,你几曾见过宝钗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伤怀?她对人生的态度,其实都写在她生日点的那出戏里。

这出戏其中有一支《寄生草》,有一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很好理解了,还有一句“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说的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这世间的事。

很多人将此看作是宝玉将来结局的伏笔,其实它又何尝不是宝钗的人生格言呢?博学多识的她,早已将人生看透,一生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儿,再热情又何如?再冷漠又如何?都是黄粱一梦罢了。

我一直觉得,宝钗的思想深处,跟黛玉的人生态度是相通的,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因为即便聚了早晚也会散,还不如不聚的好,宝钗就把这种人生态度做到了极致,所以她不会主动去连接任何人。

看起来,她跟身边的姊妹处得都不错,但她能走进湘云、黛玉、邢岫烟等人的心里,却没有一个人能走进她的心里,这才是她最通透的地方,当然,在世人看来,也是最无情的地方。

但惜春说得好,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啊。宝钗的冷漠、无情,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又何尝不是她看透人间冷暖后的一种处世智慧呢?

这世间不会再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让她的情绪大起大落。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席间说笑话,人人都笑的前仰后合,唯独不见宝钗的笑。她总给人一种平和但又难以真正亲近的感觉。

最后,用一首戚序本的批语来结束本文,这段批语恰好出现在宝钗劝慰王夫人的那段情节之后,道是:世上无情真天地,人间少爱景何穷?其中世界其中了,含笑同归造化功。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蓝光发展前CEO张巧龙,自创房... 乐居财经 严明会 蓝光发展前CEO张巧龙创业,四川联投盈利能力引关注。四川联投成立于2021年,创始...
音乐喷泉燃爆首府盛夏之夜 转自:草原云音乐喷泉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赏。7月13日晚,呼和浩特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如意河音乐广场欣赏音...
私募大举加仓!   在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私募机构正集体上演“买买买”的行情。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
时空科技自然人股东周蕾拟减持2... 7月13日,时空科技公告,自然人股东周蕾计划在2025年8月5日至2025年11月4日期间,通过大宗...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冷链物流“跑...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7月11日介绍,当前我国冷链供应链发展态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