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入夏以来,就很少煮茶了。
偶尔空调吹得猛了,会煮一壶老寿眉,暖暖身子。
更多时候,还是用盖碗泡茶,毕竟更方便。
单论冲泡后的清洁过程,盖碗就比壶轻松许多。
一冲,一擦,基本就干净了。
但用壶泡茶,也有一番韵味。
两指捏壶把,微倾壶身,清润的茶汤便从细小的壶嘴中涓涓而下。
与盖碗瀑布式的快出水相比,确实多了几分雅致。
村姑陈最推荐用盖碗泡白茶,但仍有不少茶友来问茶壶相关的问题。
难道这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眼下,就有一位茶友留言:
“小陈,盖碗我用腻了,想试试壶泡白茶,都说紫砂壶不行,那银壶呢?
我的回答,怕是要让茶友失望了。
银壶泡白茶,同样不是上佳之选。
《2》
市场上一度有传言,声称银壶泡茶,能软化水质,杀菌消毒云云。
这种说法压根没有科学依据,不能轻信。
依赖一把壶来提升茶汤滋味,不如实打实地提升泡茶的水质和茶叶品质。
再说,银壶反而有可能影响茶汤风味。
银算是价值较高的金属,故而市面上的银壶有真有假。
一些纯度不高的银壶,很可能掺杂着其他金属,这些不知名的物质释放到茶汤中,不仅会影响茶汤风味,更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来历不明的物质,谁能放心入口?
况且,一把银壶的价格并不便宜,少则四位数。
这个价格,对于仅仅想尝试壶泡的茶友来说并不划算,毕竟银壶有闲置的可能。
对银壶蠢蠢欲动的茶友,下手前还需慎重考虑。
《3》
不少茶友会用白瓷壶泡白茶,客观来说,有利有弊。
单看材质,白瓷壶与白瓷盖碗,有着一脉相承的优势。
瓷质茶具表面都覆着一层光滑的釉,有了这层釉,冲泡出来的茶香茶味便不会渗入茶壶内部,反而被聚集在一起,完整地呈现在茶客面前。
相比动辄上千的紫砂壶、银壶,白瓷壶的价格更加亲民,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即便后续闲置了,也不会带来太重的负担。
从器型上看,白瓷壶的优势与劣势也十分明显。
茶壶一般都由壶身、壶嘴、壶盖和把手构成。
远离壶身的把手方便抓握,即便是0基础的泡茶小白,用起白瓷壶来也不怕烫手。
但它同样拥有茶壶的通病——容易闷泡茶叶。
茶叶浸泡在沸水中,每分每秒都在向外释放内质,做不到快出汤,茶汤滋味会被影响。
而细窄的出水口,注定了白瓷壶的出汤速度较慢,有时候,舒展开的茶叶甚至会堵住出水口。
如此一来,茶叶闷泡在壶中,苦涩物质不断释放,茶汤浓苦无法避免。
冲泡白牡丹新茶、春寿眉新茶等对出汤速度要求较高的茶叶时,最好别用白瓷壶。
《4》
想尝试用壶泡白茶,其实可以试试玻璃壶。
饮水量大的夏天,或是多人共饮,用玻璃大壶泡白茶,最合适不过。
玻璃壶的表面光洁紧密,同样不存在吸香吸味的气孔,不影响茶汤风味。
用玻璃壶泡茶,也无需顾虑闷泡的问题,在大容量的优势下,适当调整茶水比,就不怕茶汤泡浓。
一只500毫升的玻璃壶,冲泡内质丰厚的高山白茶,投茶3-4克正好。
如果手边没有克秤,就遵循“宁少勿多”的原则,宁愿茶汤淡几分,也不要过浓过苦。
薄薄一层干茶,刚好能盖住壶底时,投茶量就差不多了。
往壶内注入热水,十几分钟后,茶汤滋味正好、温度正好。
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到茶汤的颜色,和茶叶在汤水中婀娜的姿态。
玻璃壶的壶嘴通常自带滤网,能在茶叶堵塞出水口前,就将其阻挡下来,确保出汤顺畅。
一壶茶喝完,还能再续上沸水,泡下一壶。
用壶泡茶,无论是玻璃壶,还是其它材质的壶,都要做好清洁。
尤其是壶颈之类弯曲幅度大的地方,更容易藏污纳垢。
《5》
若不在意茶汤风味,茶叶怎么泡都可以。
紫砂壶、银壶、盖碗、大茶缸......百无禁忌。
但若想喝上一杯香气浓郁、滋味清甜的好茶,就必须选对茶具、用对方法。
简单排个序,冲泡白茶的各式器具中,盖碗当属最优,玻璃杯和玻璃壶次之,剩下的用起来都很勉强。
其实,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茶具,用到最后,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盖碗。
好茶的香气与韵味,唯有借助最传统、经典的功夫泡法,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