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美激烈博弈,欧洲感受恐慌,中国稀土优势为何能经久不衰?
创始人
2025-07-03 20:02:07
0

2025年6月,全球稀土市场再度掀起波澜。中国打出稀土管制牌,原本是针对美国关税战的反击手段,但是在边上看热闹的欧盟对此担忧日益加剧,汽车制造商因稀土供应中断暂停生产,欧洲多家零部件工厂也因同样原因关闭生产线。与此同时,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稀土问题成为焦点。可以说,过去我们常说中国稀土 有优势,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掌握谈判主动权。外媒《外交官》声称:为何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努力打破这一垄断却收效甚微?

中国掌控了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和90%的精炼产能,这种主导地位让北京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了主动。2010年,中国因海洋争端暂停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导致日本相关产业陷入恐慌,稀土价格暴涨十倍。2025年4月,中国对七种稀土元素及相关磁铁实施出口限制,作为对美国关税战的回应,进一步凸显了稀土作为地缘政治武器的威力。

白宫近期表示,若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美国可能在半导体出口管制上做出让步。然而,中国对高性能稀土磁铁的出口许可仍未放开,且对美国制造商的出口许可期限被限制在六个月。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中国正在利用稀土资源精准施压,迫使西方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妥协。

中国的稀土霸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十年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的结果。以下是其成功背后的三大支柱:

一. 稀土开采与加工的技术壁垒极高。尽管稀土元素在地壳中并不稀缺,但其分离与提纯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中国自1980年代从法国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后,持续投入研发,构建了全球领先的稀土加工体系。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稀土下游产业(如磁铁、荧光粉和储氢材料)的优先发展方向。从1950年到2019年,中国累计申请了近26,000项稀土相关专利,远超日本(13,920项)和美国(9,810项),奠定了技术上的绝对优势。

二. 稀土加工是高污染行业,西方国家因严格的环保法规逐渐退出这一领域,而中国早些年相对宽松的环保政策使其得以大规模发展稀土产业。1970年代中期,美国矿山因环保压力关闭,为中国崛起为主导生产国铺平了道路。非中国公司也因成本或法规限制,纷纷将高污染的稀土精炼外包给中国。这使得中国得以在1990年代确立全球稀土生产的主导地位。

三. 中国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实现了稀土产业的集中化管理。2011年后,中国政府将100多家稀土企业整合为6家国有企业,2022年又进一步合并为中国稀土集团,控制了全球30-40%的稀土供应。这些国企在国务院直接监管下,通过生产配额和出口限制有效控制全球稀土价格。例如,中国通过慷慨的信贷支持稀土企业,提前投资导致供应过剩,从而压低全球价格,阻碍了其他国家的市场进入。2024年1月至7月,钕镨(NdPr)价格下跌20%,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尽管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投入巨资试图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但成效有限。原因在于中国通过低价壁垒和技术优势,构筑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例如,2011年,日立金属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立稀土磁铁工厂,但因生产成本远高于中国,最终于2020年关闭。澳大利亚的公司虽在2025年5月实现重稀土生产,但受限于供应过剩和价格低迷,其盈利能力仍难以与中国竞争。

美国的情况尤为严峻。目前,美国仅有一个运营中的稀土矿。由于严格的环保法规,开设新矿可能需要长达29年。即便美国国防部提出“从矿山到磁铁”的全面供应链目标,审批流程的冗长和中国可能通过增加出口压低价格的策略,仍使这些努力在经济上难以持续。

中国通过技术领先、宽松法规和国家主导的产业整合,构建了牢不可破的稀土优势。这一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利器。未来的地缘政治竞争将越来越依赖国家产业政策的博弈。中国稀土战略的成功表明,通过集中资源和长期规划,一个国家可以在关键领域塑造全球依赖性,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对于欧洲和美国而言,破解中国稀土优势的道路依然漫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高股份跌2.02%,成交额2... 7月4日,龙高股份盘中下跌2.02%,截至14:09,报25.67元/股,成交2891.11万元,换...
智光电气成功签约意大利大型光储... 人民财讯7月4日电,6月27日,智光电气与意大利基础设施开发商达成合作,正式签署大型光储充电站设计供...
恢复芯片设计软件出口!泰康半导... Wind数据显示,2025年7月4日午后,半导体产业链拉升显著。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涨超3%,寒武纪、...
福建省计量院开展能效服务专项行...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在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福建省计量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围绕企业能效提升、产...
提高至少50%?世卫组织呼吁:... 转自:中国商报 【提高至少50%?世卫组织呼吁:提高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