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防护千亿次!运营商来电防护这么强,为何骚扰电话屡禁不绝?
创始人
2025-07-02 19:21:48
0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接到过推销电话呢?

前段时间我的车险临近到期,在长达一个月里,每天我都能接到来自不同公司保险销售的电话,甚至上一个报价电话刚挂断,来自同一家保险公司另一位销售的电话就打了进来。除了保险,电话骚扰——或者说垃圾电话在房产、教培、证券、医疗等领域同样层出不穷,比如某外地证券公司就断断续续给我打了一年的电话,邀请我过去开户。

哪怕我们装上了各种防骚扰 App,手机系统自带的拦截功能也已打开,陌生来电依旧纠缠不休。每天在挂断与识别之间反复拉锯,已经成了很多人用手机的日常。

在用户侧,垃圾电话骚扰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家的日常通讯;而在行业侧,垃圾电话情况更是泛滥到让人震惊。2025 年 6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就宣布,由其牵头的「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截止 5 月底,已经为全国 10.6 亿用户提供了 1013.7 亿次服务。

图片来源:雷科技

没错,出手拦截垃圾电话、垃圾短信骚扰的并不只有手机管家等 App。早在 2019 年,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就携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通院)建立了运营商层面的来电骚扰防护系统。2024 年,这一系统加入了短信免打扰功能,并整合成了现在的「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

那么,这种运营商级别的通讯防护,和手机自带的骚扰防护,又有何不同呢?

「前端拦截」和「末端拦截」的区别

与手机厂商或 App 提供的防护功能相比,运营商主导的防骚扰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拦截层级上。简单来说:运营商有着更高的拦截层级,可以在电话真正打入用户手机之前,就完成识别、标记和拦截,属于「前置防护」;而手机端防护是在手机接到基站通知后,在拦截数据库中对比来电号码,在来电界面提醒用户是否接听或直接隐藏,属于「末端识别」。

一句话来说,就是手机拦截负责静音、挂断骚扰来电,或让手机 AI 助手「代接听」;而开启运营商防护后,对方根本无法拨通你的号码。

此外,因运营商的前置拦截在运营商层面生效,这套骚扰拦截体系可以直接基于电话拨出方的通信特点,利用 AI 识别拨出方的电话特点或行业信息,无需用户多次举报也能精准识别来电属性。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且相关服务在运营商侧生效,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 App,可以直接在相关公众号(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中国联通-联通助理/安全管家;中国电信-天翼防骚扰;中国广电-中国广电营业厅)中开启,对 iPhone 这种没有内置防骚扰服务的手机来说极为友好。

不过这种基于公众号的拦截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有漏网之鱼,用户必须进入公众号,在复杂的次级菜单中标记异常来电。而手机系统自带的骚扰识别能力深入手机的电话 App 中,用户可以方便标记相关来电,并在不同用户之间实现拦截列表的云共享。

图片来源:雷科技

基于海量用户的数据标记,手机品牌也能以更高的频率维护自己的拦截列表。针对部分企业「用员工私人号码打垃圾电话」的情况,也能以更快的速度作出响应。

第三方 App 的逻辑也和自带的 App 类似:腾讯手机管家等 App 凭借多年用户积累,拥有庞大的标记号码库和骚扰行为识别模型。但让第三方 App 获取自己的通信记录,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信息安全隐患。

综合来看,运营商提供的是更基础、更广覆盖、更稳定的防护底座,而手机厂商和 App 则在「识别更准、功能更多」方面形成补充。因此,从用户角度来说,最理想的方式不是二选其一,而是「我全都要」:以运营商服务作为防骚扰的第一道防线,再结合手机系统的拦截服务,不放过任何漏网之鱼。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有关部门和运营商也知道垃圾电话的惹人心烦,为什么不从法律的层面禁止垃圾电话呢?

垃圾电话和垃圾短信为何屡禁不绝?

尽管用户侧防骚扰手段日益丰富,但电话推销仍旧屡禁不止。说到底,这还是和电话骚扰的「违法成本」有关。

首先,垃圾电话背后往往是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甚至某运营商都有自己专门用来打推广营销电话的「万号」号码——10016。而且刚刚也说过,部分企业为了规避企业实名号被封禁的风险,会让员工使用个人手机号,甚至利用外包通话服务拨打骚扰电话,这种「打一次换一号」的「游击战」显著增加了监管难度。

图片来源:雷科技

更重要的是,相关法律执行仍有灰色地带。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广告法》等法规已对非法收集、使用用户联系方式、未经同意电话推销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但因牵涉太多部门,执法流程太长,让电话推广骚扰有着极低的违法成本,几乎不会被处理。

当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海外的经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2004 年推出了「Do Not Call」名单,企业不得对名单里的手机号进行电话营销,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跟进了类似的服务;日本虽然没有全国性的「Do Not Call」名单,但也提到「 若用户明确表示拒绝,企业不得继续拨打电话」。

相比之下,国内对于营销电话的治理还停留在以技术手段「拦截」为主,只能保证用户「接不到」到骚扰电话,并不能阻止相关企业拨打电话。

哪怕直接「不打电话」,都不能消灭骚扰信息?

不过话说回来,微信的聊天工具的出现,已经对传统的电话、短信业务带来了冲击。随着微信语音这种「类 VIOP」(国内有关部门对 VIOP 业务有极为严格的管控)服务的普及,「电话」的影响力已经开始下降。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不少年轻人表示「害怕打电话」,对于陌生来电有着天然抗拒。

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话骚扰会因此终结。原因很简单:只要还有用户会接听、还能产生转化,就仍有人愿意低成本地反复拨打,哪怕成功率极低也在所不惜。尤其是部分高客单价行业,哪怕几千通电话只换来一位客户,也足以覆盖成本。而对于使用外包拨号服务的营销团队来说,打出一通电话几乎没有边际成本。

图片来源:微信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以「不打电话」来降低骚扰电话的命中率。甚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语音渠道转化率下降,曾经的垃圾电话骚扰,必然会转化出新的形态,比如强制要求新客户扫码关注公众号,又或者在社交平台发送推广私信或虚假「种草」。

想要真正摆脱垃圾电话,绝对不能只靠冷处理。我们必须加强实名制管理、明确违法边界。同时行业也应建立类似「Do Not Call」机制的公众名单系统,让推广骚扰从「手机不弹窗」进化到「商家不敢骚扰」。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迎来真正干净的通信环境。不过根据实际情况来说,从来电勿扰距到「来电无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神州细胞2025年7月3日涨停... 2025年7月3日,神州细胞(sh688520)触及涨停,涨停价73.34元,涨幅19.99%,总市...
北京市紫金国瑞工融股权投资基金...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3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北京市紫金国瑞工融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
芯原股份股价跌5.05%,广发... 7月3日,芯原股份跌5.05%,截至发稿,报91.32元/股,成交5.49亿元,换手率1.19%,总...
一束“宇宙大爆炸”的模拟蓝光,... 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的穹顶下,一束模拟宇宙大爆炸的蓝色激光穿透黑暗,拉开了“宇宙考古:...
陕西这些媒体和政务平台进入互联... 转自:陕西发布为进一步夯实网络传播秩序管理基础,国家网信办顺应各地各单位需求,组织对《互联网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