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蓝皮书:依托信息化发展,我国法院审判、执行效能均有提升
创始人
2025-06-11 17:06:50
0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9(2025)》。蓝皮书指出,2024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下,各级法院依靠信息化建设,提升审判、执行、监督效能。

其中,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聚焦“法官助手”司法辅助办案系统,形成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案多人少”矛盾依然是影响和制约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的司法难题。在现行办案模式下,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人力资源本身的效能发挥几乎达到极限。在法官编制投入难以加大的情况下,借力现代科技成为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报告显示,“法官助手”系统具备电子阅卷智能开展、AI问答实时交互、法律文书辅助生成、审判流程在线监管等主要功能。对于输出内容,均可同步提供信息来源供溯源和比对,便于办案法官快速、高效、精准地从大量电子卷宗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据初步统计,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苏州两级法院共有655名办案人员应用该系统办理案件13.2万件,法官得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绝大部分案件的阅卷和撰写裁判文书时间缩短50%左右。

为解决执行案款发放的监管难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一案一账号”案款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案款智能监控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不明款智能识别、执行款信息监控、关联款溯源分析、涉案操作风险监控、案款数据存证上链等功能。

安徽高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案款智能监控系统融合了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对案款进账、流转、出账做到全流程监控,实现可视化监管。安徽省法院每一笔案款的“收、发、存”实时数据可倒查至承办法院、法官、具体案件,较好解决了案款发放难题。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北京法院各类案件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案件复杂度也日益提升,北京高院通过建立智能审判监督应用系统,快速处理和分析案件数据,实现审判监督管理由个案向类案、被动向主动、人工向智能、事后审判向事前监督的全面转变,辅助司法人员及时发现案件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编辑 张树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小洪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完整准...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王小洪21日至22日在浙江调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
(活力中国)“聪明车”开上“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电 题:“聪明车”开上“智慧路” 北京无人车“驶”向全球中新社...
杨某拒服兵役,受联合惩戒! 山东枣庄滕州市政府网站6月20日发布《关于对杨某拒服兵役实施处罚情况通报》:为进一步维护依法服兵役的...
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中方:强烈... 6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答记者问。问: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已完成对伊朗福尔多、纳...
你的城市何时被“酒”翻?202... “无论i人e人,来到青岛啤酒节都是快乐的人。”6月20日-21日,2025年青岛啤酒节在在山东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