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中共铜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考察,是贵州发展历程中极具历史性、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站在全局高度、中国式现代化宏大背景下对贵州工作作出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引,又紧密结合贵州发展新阶段新特点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准指导,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总遵循总纲领。贵州各族群众感受到巨大关怀、巨大鼓舞、巨大鞭策,更加自觉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5月15日,铜仁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召开,进一步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动员全市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奋力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贵州考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从“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再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阐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赋予的使命越来越重大,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铜仁市进一步分析铜仁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始终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梵净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和首批“世界旅游名山”,“四铁”“五法”治锰取得积极成效。同时,经济总量首次跨入全省第二方阵;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生态食品饮品药品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盼望多年的铜吉铁路、思南花滩子水库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铜仁是武陵山动植物基因库、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要坚定不移加强生态保护,坚决扛起省委赋予铜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提高站位、担当作为,围绕事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探索权益类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拓展“梵净生态账户”应用,开发交易碳票、林权、用水权、清洁小流域等生态产品;深化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化补偿,开展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提升经营性生态产品产业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能够发挥生态优势的产业,加强“梵净山珍”生态品牌建设宣传,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全力提质增量答好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铜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基础上,在全方位守牢各条底线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经济增速更快一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以量的积累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提质,要着力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提升“含金量”重点是算好投入产出账,坚持“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严格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严把项目论证决策关,加强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各地开发区要把提升亩均产值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着力打造“高产田”。提升“含新量”重点是发挥好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本地碳酸锰矿制备高纯锰材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发展等时代潮流,结合实际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提升“含绿量”重点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更多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以点带面提升绿色经济占比和绿色竞争力。
增量,要落实好“5+3”工作机制,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产业,重点是主攻工业做大总量,滚动实施“一图三清单”,加快建成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壮大现代能源、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产值。大抓项目,重点是推动在建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强化动态管理和要素保障,力争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谋深谋实一批具有牵引性、标志性的高质量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大抓招商,重点是实施好工业招商、农业招商、服务业招商、招商引资行为规范等“九大行动”,吸引更多资金、项目、企业落地铜仁。
软硬协同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必须从软硬两方面协同发力,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
软环境方面,要强化治、改、管并举,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畅通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理渠道,完善市县领导包保、问题交办、优惠政策等清单,提升服务企业质效。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法治思维,开展拖欠企业账款等专项整治。深化干部专项教育培训,引导干部把担当与自律统一起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坚决防止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坚决查处任何形式的吃拿卡要行为;落实好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动真碰硬开展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专项行动,构建形成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硬环境方面,要畅通开放通道,进一步提升企业便利度、降低经营成本。铜仁地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结合部,要加快建设铜吉铁路、铜仁环城高速东段,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湘黔电力灵活互济工程、大龙铁路专用线等,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上,全力推动湘黔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取得突破,更好融入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目前,铜仁县域常住人口占比达80.4%,县域经济占比达77.3%。强市之基在强县,强县必先兴业。要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促进县域之间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东部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千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中部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西部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发展区、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着力壮大富民产业。找到便于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渠道和方式,壮大生态茶、生猪、蔬果、牛羊、家禽等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让农民在种养环节获得更多收入。铜仁抹茶、红薯等特色单品发展势头良好,要乘势而上,持续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强市场。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引进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稳住群众工资收入水平。要管好用好脱贫攻坚中形成的资产,结合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建设贵州绿色宜居山水城市的规划定位,坚持以自然为美,做好显山露水见绿的文章,依据山脉的走势、河流的脉络、林地的分布,注重留白拓绿;强化城市建筑风貌、街道风貌、色彩风貌管控,注意保护好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工业遗产。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补齐交通、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一老一小”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强城镇管理,彰显城市文明内涵,把铜仁建设成为令人自豪、让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增强文化自信
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浴血困牛山等红色故事。在保护好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提下,协同做好“山上山下、东线西线、人文自然”三篇文章,加快建设环梵净山旅游公路,塑造“旅居梵净山”品牌,加强“黄小西吃晚饭”重点景区联动,打造“梵凤张”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建设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抓好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价值提炼、考古调查等工作,讲好朱砂文化故事。全市有中国传统村落1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23个,要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应保尽保、以用促保,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深化文明乡风建设。把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大力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开展卫生家庭建设等行动。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孝道文化。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摒弃高额彩礼、薄养厚葬、滥办酒席、攀比建房等陈规陋习。
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
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深化“清廉铜仁”建设,推动严的基调一贯到底,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持续在内化深化转化上下功夫,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向深入,结合实际找准突出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整治措施,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落实长期过紧日子要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围绕“6+3”专项整治和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主责、纪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群众积极参与”的联动体系,构建“查、改、治”工作闭环,让老百姓更加深切感受到新风正气在身边。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检验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政治忠诚、政治能力、政治担当的“试金石”。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保持清醒与坚定,常怀敬畏与忧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昂首阔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奋力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下一篇:影视产业要赋能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