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对话人:
陈晔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
副院长、教授
闫丽 本报评论员
街头巷尾,各色小店如毛细血管般滋养着城市,浸润着烟火气,又跃动着城市商业活力。繁荣街面经济、小店经济,是撬动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
闫丽:团购生鲜的社区便利店、热气氤氲的网红餐馆、工艺巧妙的文旅商店,一家家热闹的小店,构成了城市商业的“毛细血管”。热气腾腾的街面经济、小店经济,做的是便民小生意,彰显的却是发展大活力。
陈晔:是的,小中有“大”。街面与小店连接千行百业,也服务千家万户,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故事汇”,也是文旅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的契机。透过街面经济、小店经济之“表”,我们看到文旅商贸融合的“里”、消费市场的“活”,让人们感受到具有独特标识的城市文化和发展氛围,这正是城市发展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闫丽:随着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潮玩、茶馆、咖啡馆等小而美、小而潮、小而新的新式小店不断涌现,传统街区也逐渐向文旅综合体转型。在大文旅、大商贸、大消费的格局之下,街面经济与小店经济呈现怎样的新特点?
陈晔:大文旅、大商贸,大在需求和业态上。街面经济和小店经济,正是满足需求、创新业态的载体。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街面和小店以个性化的新业态新场景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生活的更多范式,也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有的小店集咖啡馆、共享会议间、艺术展示于一体,有的街区以二次元为主题,涵盖相关周边产品,与大商超主导的即买即走模式不同,建立于社区、街道、友邻间的小店,可以通过互动式消费,为消费者构建一份超大城市里的归属感和精神空间。在大文旅的发展格局下,人们日益追求小场景带来的情感价值和美学享受。这样的经济形态更符合城市更新中所需要的空间集约化、投资轻量化、文化独特化的开发模式。
闫丽:街面经济、小店经济都是从城市肌理中生长出来的,如何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是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陈晔:文化,是街面经济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人们期待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城市气质。换一个视角看,在地文化也是街面经济的重要价值来源。街面小店灵活运用本地资源和文化叙事,才能打造出更持久独特的消费体验。在天津,张爱玲旧居咖啡馆吸引了众多文艺青年打卡,西北角早点成为美食探店者的必到之处,五大道街拍是年轻人阅读天津历史的方式,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不仅是“点的突破”,也是“整体串联”,将店与街之间、街与文化资源之间统筹起来,形成文化与旅游、商贸、餐饮相融合的产业链条。城市的独特文化具有为消费破题开路的巨大潜力,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能够释放出更多消费动能。
闫丽:无论是推动文旅商贸深度融合,还是繁荣街面经济、小店经济,都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以政策的可及性、服务的精准性留住老街区的烟火气,激活小店的生命力,这考验着营商环境的成色。
陈晔:小店是城市经济的细胞和风向标,对城市发展环境的感知更为敏锐。对于小微经营主体来说,需要多方位细心呵护。开店“一步到位”,政策“一键直达”,资金活水及时“解渴”,与街区、项目等创意联动,都需要激发活力与保持秩序的两全,也需要宏观监测与精准施策的统一。从“给优惠”到“建机制”,从“一件事全链条”到“多件事全协调”,从畅通“最后一公里”到做好“最初一公里”,从方方面面优化发展环境,才能培育更多小店、激活更多街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