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一项实习计划,可以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实习机会,其中不乏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报名条件是“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26日,有媒体从兴业银行部分地区的私人银行中心处了解到,确实有上述实习计划,报名已于上周结束。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网友质疑,背后暴露出私人银行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商榷。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私人银行推出“存款挂钩实习推荐”的实习计划,看似是一种创新的客户维护手段,实则可能触碰了合规的红线。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金融服务与实习机会推荐进行不合理的捆绑销售。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让那些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客户失去平等获取实习资源的机会。
在法律层面,这种“存款挂钩实习推荐”的做法也存在诸多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将实习机会与存款金额挂钩,实质上是对客户的一种不公平对待。对于那些资金实力不足但同样渴望获得实习机会的客户来说,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歧视。而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也限制了客户对自身资金的自由支配权,违反了客户资金自主使用的原则。
从社会影响来看,私人银行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实习本应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应该基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进行公平选拔。然而,当实习机会与巨额存款挂钩时,就会让实习变得功利化,让那些有实力、有潜力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失去机会,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公平正义。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的不满和质疑,损害银行的声誉和形象。
对于私人银行来说,维系大客户关系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合规经营为代价。维系客户关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个性化的理财方案、专业的投资咨询等。通过这些合法合规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还可以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如果仅仅依靠“存款挂钩实习推荐”这种短视的行为来吸引客户,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资金流入,但从长远来看,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处,将会面临严厉的处罚,得不偿失。
面对这一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此坚决说不,对私人银行的业务进行全面审查,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私人银行的业务边界和行为规范,为私人银行的合规经营提供明确的指引。私人银行自身也应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为客户提供合法、合规、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行业协会等也应积极发挥行业牵总作用,对类似乱象进行必要的厘清和规范。
事实上,私人银行“存款挂钩实习推荐”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此前就有一些银行这样做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就合理。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看似是一个经营过程中的小事件,却反映出金融行业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加强监管、完善法规、强化自律,才能确保私人银行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保障广大客户的平等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