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潞
“看·见殷商”展开幕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为京城最热门的打卡地。进入展厅,迎面就是一扇巨大的甲骨文“商”字门;步入展馆,各种形式的甲骨文点缀其间……无数观众被这些神秘的符号所吸引,感觉它就像殷商人留给今人的加密“微信”,人们通过认识、感知和破译它,去感悟3000多年前殷商人的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卜骨。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卜甲。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甲骨文解锁神秘王朝
在“看·见殷商”展上,展出了一块由碎甲片缀合而成的完整乌龟腹甲和一块牛肩胛骨。两块甲骨上依稀可见灼烧后的洞孔、裂纹和刀刻的文字,这是殷商时期典型的卜甲和卜骨,上面所刻文字就是甲骨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刻在这种平整、坚硬的龟甲和牛骨上的。当然,也有刻在其他动物骨头上的,比如鹿骨、象骨等。
现代考古研究发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体系,被视作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些甲骨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记录的内容大多为商王室和贵族占卜后刻下的卜辞。殷商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人有祖先神……为了与神灵沟通,他们采用了占卜的方式。占卜的范围很广,涵盖祭祀、战争、田猎、农事、天气、疾病等各种活动。作为记录这些活动的文字——甲骨文,就成了反映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今人打开殷商历史的钥匙。
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关于祭祀和战争的卜辞非常多。司马迁所著《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王者发军行将,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殷商人战前要祭祀祖先,用甲骨进行占卜,选择吉日,预测吉凶,并祈求祖先保佑。比如一则卜辞记载:某日,商王朝的宿敌羌方又来进犯,战争一触即发。妇好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于是命“贞人”(辅助占卜的专职人员)进行占卜,卜辞为“吉兆”,才决定派妇好领兵御敌,结果大胜。专家分析,那时候关于战争的占卜内容之所以多,是因为当时商王朝还只是个较大的部落型国家,周边有许多小型方国,经常发生战争。
子嗣问题对于殷商王室来说是件大事,商王曾多次对此进行占卜。比如,商王为妻子妇妌(音jìng)占卜,问生的是不是男孩?占卜的结果是妇妌应该在“庚”这一天分娩,而且会生男孩。结果,在“庚”这一天,妇妌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后来,这个男孩为妇妌铸造了一尊青铜鼎,就是著名的后(司)母戊鼎。
当然,占卜也有不准的时候。一次,商王曾为另一个王后妇好问卜:“妇好要生产了,是吧?”占卜结果为:“生男孩。”然而,31天后,妇好生了个女孩。
除了事关殷商王室存亡与兴衰的大事,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很多商王室成员生活上的小事。比如商王去打猎,发生了一起被野犀牛撞翻的车祸,惊魂未定的商王回来赶紧占卜:这是不是灾祸的征兆?商王牙疼了,也占问:能不能好?商王子生病了,自己便占卜:是否还去上学?这些内容像极了现代人给朋友发的微信内容,只不过是需要破译的“加密信”。
那时的卜辞都很短,一般一条卜辞就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比如现存一片字数最多的甲骨上有404个字,正反两面共刻了71条卜辞。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掌握文化的只有王室贵族和负责卜问的贞人,因此占卜除了是一种表现对自然力量敬畏的仪式,也代表着当时统治阶层对事物的解读,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文献的记载方式。后人从卜辞中可以跨越时空,一窥当时先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刘鹗所著《铁云藏龟》中的甲骨文拓片。
一片甲骨惊天下
众所周知,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甲骨文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价值无量的珍宝却一直被埋没在地下,长期不为人知。它是如何“横空出世”,被人发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学术上有多个不同的版本。目前流传最广的是“王懿荣发现说”。
话说自19世纪70年代起,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陆续从地里挖出一些带有文字的“白片片”(龟甲和兽骨)。当时无人对其过分在意,被随手扔在田间地头。后来,村里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因为生了疥疮,无意中捡起田埂边的一块“白片片”,用手碾成粉末敷在伤处,不久竟然好了。于是,这些“白片片”被当地药铺当作“龙骨”来收购并卖到北京、天津等地。“龙骨”即古生物化石,是当时的一种药材。这一时期,不知道多少甲骨被人捣碎喝进肚子里。后人悲痛地称这一现象为“人吞商史”。
1899年,曾任国子监祭酒的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得了疟疾,命人去北京一家药铺拿药,偶然发现了这些被称作“龙骨”的药材上刻着奇怪的图案,十分惊讶。据史料记载,王懿荣平时喜欢收藏古物、研究金石学。《王文敏公年谱》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金石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金文与甲骨文字体不同,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图案与众不同,便开始命人四处收集甲骨。之后,王懿荣对照《史记·龟策列传》等典籍中关于商代占卜的描写,认定“龙骨”应为殷商时期之物,上面的新奇图案是一种古文字。此论一出,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后人认为他“慧眼独具”,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历史价值的人。因此,称他为“甲骨文之父”。
遗憾的是,1900年,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王懿荣自杀殉国,没能对这些文字作进一步研究。他逝世后,这些甲骨中的一部分被他的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收藏。后来,同是金石爱好者的刘鹗又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甲骨,成为著名的早期甲骨收藏家和研究者。他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并从搜集的甲骨卜辞中精选、墨拓了1000余片,于190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
《铁云藏龟》问世后,许多学者对此半信半疑,甚至有人认为甲骨为伪造。但清末大儒孙诒让读过此书后如获至宝,断定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并认定其与占卜有关,为后人研究指明了方向。他努力考释甲骨文的形义,用分类法把这些文字做了区分,并对部分单字逐个辨析,于1904年写出甲骨文研究专著《契文举例》,成为第一部解释甲骨文的开创性著作。
之后,一批批学者在乱世中克服困难、潜心从事甲骨文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甲骨四堂”(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堂”字)。其中,罗振玉(号雪堂)是第一位亲赴安阳小屯考察的甲骨文学者,由此判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同时写成了《殷墟书契考释》一书。
1917年,王国维(号观堂)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二文,从甲骨卜辞考证出商先公、先王的世系,并与《史记·殷本纪》等所载商王世系相对照,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1928年,董作宾(字彦堂)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他根据甲骨卜辞记日、月、年的资料,编撰出《殷历谱》。
郭沫若(字鼎堂)研究甲骨文相对晚一些,但他后来居上,写成了影响颇大的《卜辞通纂》一书,使原来不可读或读不通的卜辞得以见其本来面目。
这些学者的研究不仅开创了甲骨文的研究体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殷墟的价值,以实物证据证实了商朝的真实存在,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使一座失落的商王国都城重新进入今人的视野。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字万金”背后的破译难题
在“看·见殷商”展上,还展示了很多未被破译和尚存争议的甲骨文字符。据了解,目前,已发掘有字的甲骨片约16万片,专家从中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多个,被公认破译的约1600多个,还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单字没有被破译或存在争议。破译甲骨文一直成为困扰甲骨文研究的一大难题。
对于甲骨文破译的难点,古文字研究专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甲骨文写法不固定,一个字有很多种写法,多的有十几个异体。加上早期甲骨文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导致甲骨文一字多形、一字多义现象很多,辨识难度大。另一个原因是商代灭亡后,历经各朝各代的文字巨大变迁,现在缺少可参照的成熟文字语言支持系统,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背景,才可以大致地揣摩出一个字的准确字义。另外,在殷商甲骨文的造字系统中,“形、音、意”三者是并存的,而甲骨文破译至今没有突破发音关,这也增加了破译甲骨文词义的难度。尽管如此,在发现甲骨文的120多年时间里,经过几代学者孜孜不倦地努力,已破译出1600多个单字,且多为常用字。
另外三分之二未破译或尚有争议的字多为现已消逝的人名、地名、物名等。为破译这些难字,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一则“悬赏令”,对破译出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号召全民破译甲骨文。
近些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有人开始让AI介入甲骨文的破译,期待不久的将来,能让现代人全面、精准地解读甲骨文,让古老的殷商王朝不再神秘。
2024年,罗振玉的甲骨文七言对联在“首都博物馆藏金石书法展”上展出。
甲骨文存活至今的密码
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印第安人玛雅文字都已失传,惟有中国的甲骨文历经3000多年,从金文、小篆、隶书再到楷书,一脉相传地“活”到现在,并演变成今天的汉字。这不得不让人赞叹中国人祖先的智慧与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相比其他文字,以甲骨文为源头的汉字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兼用意符和音符),表达精准简练。每一个甲骨文字都仿佛是一幅微型画卷,蕴含着无限深意。比如“日”字,形似一轮圆圆的太阳;“月”字,宛如一弯月牙。可不要小看这貌似简单的象形文字。“日”字为什么是圆形?“月”字为什么是月牙形?这是因为早上红红的太阳象征着朝气和希望,殷商人取“日”此时的形象不仅出于观其形,还有对太阳的崇拜。而“月”字取其月牙形态,一方面突出其“圆少缺多”的特征,还有与“日”字相区别的因素。二者一“圆”一“缺”,既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精准观察和描摹,也体现了古人看待事物的特征区别意识、场景意识等宏观考量。
再看早期甲骨文中的“明”字,由“日”“月”组成,表示日月交辉、大放光明之意。这个会意字里面不仅包含着联想、创新的智慧,还有一阴一阳、主次搭配的系统、和谐思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奥与博大精深。
甲骨文中包含的智慧还有很多。仅以体现联想智慧为例,如偏旁部首“木”字,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切与之有关的字,如“桌”“椅”“柜”……所以,中国人只要认识3000多个常用字,就可以通过“联想”来读书看报。但表音的文字则不行。198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辞典》第二版收入了60多万个单词,但每年还有新单词不断增加。2012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曾报道一份针对2000名16岁到23岁之间年轻人的调查报告,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年轻人不知道chicken eggs(鸡蛋)是hen(母鸡)生出来的,但估计同样年纪的正常中国人都知道,鸡蛋是由母鸡生出来的。
甲骨文还有非常多姿、灵动的外形,由此产生了书法艺术。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汉字可以挂在墙上成为艺术品,甚至一个字就可以成为一个房间的“点睛”之作。这恐怕就是古老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时至今日,简单又丰富、古老而新鲜的甲骨文成为了一种“时尚符号”,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现代人链接,甲骨文咖啡、甲骨文面条、甲骨文体操、甲骨文商标、甲骨文摆件等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就像老树新枝一样迸发着勃勃生机。
记事刻辞。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历史揭秘
贞人怎样占卜
甲骨文主要是卜辞和对当时事件的记载,因此在内容上大致可区分为甲骨卜辞与记事刻辞两类。甲骨卜辞是殷商人占卜的档案。“贞人”是负责占卜的人,他们为商王占卜、释卜兆、刻卜辞,用甲骨上的文字为后世构建了最早的“国家记忆库”。
占卜时,贞人先于甲骨背面钻凿、用暗火柱烧灼,甲骨经受高温炙烤后表面容易破裂成特定要求的“卜”字形裂纹,通过这些裂纹的走向和分布来断定卦象的吉凶祸福。
占卜后,再由刻手在甲骨上刻写卜辞和所卜事项。商代刻手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以符合占卜活动的庄重性。初学者需通过大量练习才能参与正式卜辞刻写。练习内容集中于常用占卜术语上,练习材料多用废弃的牛肩胛骨或龟甲碎片,部分则用专门准备的“练字板”。
一篇完整的甲骨卜辞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其中前辞主要记录了卜问的时间和负责占卜人员的名字,命辞记录了向卜龟提出的问题,占辞记录烧灼后裂纹所显示的卜兆,验辞记录的是结果是否应验。但实际上,完整的甲骨卜辞比较少,多数只有前辞和命辞。
占卜为何用龟甲
在2000多年前,子路就问过孔子:“猪骨、羊骨等都可以占卜,可人们为什么要特别选用龟甲来占卜呢?”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说乌龟意味着长寿,长寿必然见多识广。人们遇到不懂的事当然要问长寿者。《史记·龟策列传》也把乌龟说成具有通灵的动物,诸如“龟甚神灵,降于上天”等。
孔子的回答与这些记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长寿的动物不只有乌龟。大象、蜥蜴等动物也很长寿,这些动物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也很常见,那为什么占卜还要选择龟甲呢?有现代学者指出,这可能还与发音有关,“卦”与“龟”现在虽然读音迥异,但两者的上古音非常接近。
本版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上一篇:《唐律》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