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饰(资料照片)。
观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观“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2024年11月15日摄)。
这是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展出的“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2024年11月12日摄)。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M17出土的铜带鋬(pàn)觚形器(资料照片)。
盘龙城所在的武汉位于今京广铁路这条传统的南北交通线路上,连接长江上下游,自古通江达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指出,盘龙城所代表的夏商王朝势力,最早在文化上串联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标志着双大河文明结构的形成。
1
为中国文化传统积蓄强大基因
夏商周时期是古代中国王朝政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张昌平告诉记者,三代王朝中,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侧重于政治和文化引领,长江流域则侧重于资源和手工业生产。三代王朝虽有政权更迭,但政治、文化基本上是接续的。这样超过千年的延绵发展,形成了古代中国时间最长的大一统格局,也为其后中国文化传统积蓄了强大的基因。
学界一般将古埃及、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上归结为“大河文明”,这是因为它们分别对应有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世界各大河文明的成就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古代中国的双大河文明在地理和空间上回旋余地很大,在文化和政治上有其独特的丰厚层次。
2
一代代考古人探寻深邃的根脉
“自十年前我开始参与到盘龙城考古中的那一刻,就感觉特别有压力,因为我们不单是面对重要的盘龙城遗址,还需要在泰斗级前辈们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盘龙城考古。”张昌平说,在盘龙城考古的点滴进展中,愈发感受到它的厚重、深远。
近十年以来,在前辈们以“考古写史”取得的巨大成绩之上,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围绕“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展开新一轮深度探索,“逐城”的步伐稳健而踏实——
杨家湾遗址区,已揭露成型的石砌遗迹规模巨大、修砌规整,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其巨大的体量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凸显了杨家湾地点在整个遗址的重要位置。
小嘴遗址区,一处完整的铸铜作坊遗址“重生”,包含制范、浇铸、冶炼、修整的完整“产业链”,是夏商时期都城之外首次发现的铸铜作坊。
在静静流淌的盘龙湖湖底,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证实,商时期盘龙城的原始聚落应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如今已沉睡湖水之下,沧海桑田。这是在环境考古研究方法上的一个新认识。
70年逐一城,盘龙城迎来了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不断讲述着此地深邃的根脉。
如今,接力棒递到了“80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的手中。“五一”小长假首日,考古项目负责人孙卓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作了一场公益讲座,为许多因“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慕名而来的观众,细数了诸多新发现、新成果——盘龙城并非简单的文化“接受者”,而是参与塑造早期中国文明格局的重要力量。
3
盘龙城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2024年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联合全国25家文博单位举办“商翼四极——商王朝地方文明特展”,聚合“四方”商代精品文物。展厅中,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铜圆鼎被放置于显眼的位置。大圆鼎通高85厘米,口径55厘米,重达24.34千克,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圆鼎。它仿佛昭示世人:盘龙城虽远离中原,却是商王朝南方的疆土所至。
自1954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刷呈现于世人面前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所揭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座沉睡地下的商代都市,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这个根,塑就了城市的魂,让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在时间维度上与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紧紧相拥。
盘龙城仍保留着太多待解之谜——它的完整规模、城市布局、文明程度,都在等待后人揭开。走进这里,可以回望夏商文明的发展历程,聆听中华文明演进的序章。
初夏时节,盘龙湖碧波荡漾。这座武汉最早的城市湖泊,拥抱着盘龙城遗址,文明的脉动也跟随着湖水奔腾千里,汇入江河,生生不息。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