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初夏津城,创新潮涌。
盘点、转化、金融化、品牌化……在这个创造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证书的城市,专利成果正从“纸面”走向“市场”。
翻看经济数据,我市知识产权“成绩单”十分亮眼——截至2024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7.29万件,同比增长14.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1.8件,同比增长15%;专利类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84亿元。今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创造“量质”稳步提升,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软财富,正以创新引擎的姿态,淬炼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零”元解锁 新技术击破产业痛点
走进天津师范大学,只见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义东带领团队成员正在调试一台高精度同位素质谱仪,实验台上摆放着多个沉积物与植物样本。
该团队研发的新型检测方法,让高碳氮比样品的同位素碳13和氮15的检测精度提升了50%。如今,这项耗时5年、填补国内空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检测专利技术,正以“零门槛”方式向市场开放。
“我们刚与天津市攀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天津师范大学科技处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北知(天津)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协助,共同完成了全市首笔专利开放许可合同备案。”王义东告诉记者,在自然界中,高碳氮比样品的碳13和氮15很难被精准检测,由此会带来实验结论不可靠等问题。
新的检测技术落地后,不仅能大幅提升同位素质谱仪的检测精度,也有望带动该领域的标准制定,为稳定同位素检测细分场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该技术将重点应用在环保、农业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攀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上这项新成果,前期并未支付任何费用。这得益于我市探索的专利转化“先使用后付费”创新模式。
“专利技术好不好用,市场说了算,‘零’元许可大幅降低了企业的投入风险和试错成本,也让我们与企业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科研团队将全程参与专利转化过程,待它产生效益后再参与销售额分成。”该团队核心成员、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师尚云涛说,“我们团队有20多件专利,其余专利也将尝试这种‘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让新技术破解产业难题,带来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
产业出题,科研攻坚,市场验收……专利成果转化如同精密齿轮,咬合产学研链条,推动着愈来愈多的知识产权由“智”变“金”。
今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已重点发布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共25项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将专利使用门槛降至“零”,企业用好了再付费,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在天津,发力专利转化的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很多。南开大学探索建立了知识产权“先赋权后转化”“先转化后奖励”等工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专利转化率已突破20%;天津科技大学依托学校存量专利基础库和专利转化资源库,促进专利成果从“书架”转“货架”,目前已达成专利权转让和实施专利许可合同共200多项;来自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单位的众多专利成果在不同赛道落地生“金”。
眼下,我市已全面盘清31所高校、170家科研院所和56个医疗卫生机构的3.5万件存量专利,实际转化项目上千个。
“专利不是收藏品,用起来才是硬道理。”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处长傅强表示,我市将从专利技术供给端、需求端和服务端“三端发力”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加快推动100件高等院校重点专利、100件科研院所重点专利产业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知识产权成为产业腾飞的关键支撑。
化身“通行证” 专利开启融资“闸门”
“你看,在时速100公里下,这辆小汽车不小心撞向了卡车,小汽车前半段全瘪了,司机很难有生还可能。如果卡车后部装了防撞吸能装置,情况会大不一样。”在中交华安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华安),技术部负责人王震向记者展示了一项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碰撞测试结果,卡车加装了该公司一款“会吸能的装置”后,可吸收2吨重车辆以时速80公里追撞产生的能量。这种缓冲效果直接反映在画面中,小汽车追尾卡车产生的部分能量被快速分散,其前挡风玻璃两侧的立柱(A柱)依然完好,前车门能打开,司机有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作为特种车辆一体化安全保障系统的提供商,中交华安在抗冲击结构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已取得24件专利及26项软件著作权,曾主持制定“特种车辆后部防撞吸能装置”的国家行业标准。
专利是技术护城河,更是金融“通行证”。中交华安通过专利质押融资,“贷”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活水。“研发形成专利,专利带来融资,资金反哺技术研发,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该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人刘海洋说,我国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每年追尾事故较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各地对防撞吸能装置及带有这种装置的防撞缓冲车、巡逻车需求不断上升,公司近两年营收年均增速超过20%。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金融化方式,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弹药”。
“知识产权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融资的‘硬通货’。”从事AI(人工智能)医学辅助设备开发的天津御锦人工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峰表示,最近,公司通过5件发明专利的质押,获得了渤海银行990万元的授信。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研发和运营,推动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新模式,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已超过31亿元,其中普惠型业务占比超过95%。
记者注意到,不少专利成果采用了新的技术路线,要得到市场认可并不容易。考虑到专利实施过程存在不确定风险,我市着力探索创新保险赋能专利产业化,推动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申请费用损失保险、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等特色产品,将保险保障机制融入专利研发、运用和保护的全过程。“今年,我们还将发行至少一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推陈出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持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功能,为专利成果转化‘铺路搭桥’。”傅强说。
商标“上新” “津”字招牌越擦越亮
当专利转化火热进行时,一批手握“绝活”的中小企业正拔节生长,更多“津牌”商标应运而生。
从高校、科研院所到特色农业产区,我市商标“上新”提速。仅今年一季度,全市商标注册申请超过1.6万件,核准注册约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超过45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44%。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地理标志产品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7件,驰名商标157件,AAA知名商标8件。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商标异议案件应对、商标风险防控策略等内容,组织线上培训活动,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市知识产权局商标管理处处长李学诚告诉记者,市知识产权局连续多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茶淀玫瑰香葡萄、独流老醋、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资助资金共计80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地理标志使用主体已突破100家。
商标是企业的“金字招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护机制。近年来,市知识产权局深入起士林、正兴德、力生制药等企业走访调研,就商标申请、保护及规范使用等方面进行宣讲和服务。同时,助力民营企业解决字号与商标一体化难题,联合北辰区知识产权局与相关服务机构共同服务指导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全国范围内已注册带有“长荣”字样的近似商标提出撤销申请。历时两年,市知识产权局协助天津长荣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核心类别上成功获得商标注册,实现企业字号与商标名称统一,助力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将持续强化商标品牌培育和运用,推进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培育,持续深入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指导企业申报AAA知名商标品牌评价认定,支持157件驰名商标、186家‘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擦亮‘津’字招牌。”李学诚说。
眼下,渤海湾畔的创新脉动,正在破译发展的“密码”。当专利证书上的“墨迹”化作生产线上的“脉搏”,知识产权交易闪耀着新质生产力的光芒——天津正以知识产权的密度丈量创新的高度,用软实力的厚度锻造发展的“钢骨”,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迁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津门篇章。
上一篇:用科技创新破解生态治理难题(图)
下一篇:特朗普的亲家成了美国驻法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