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返乡创业青年唐胜忠(左一)在榕江县车江大坝给新媒体人员传授直播技巧。王炳真/摄 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返乡创业青年龚良兰在绘制蜡染图案。韦俊文/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五月的榕江,青山滴翠。在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的山路上,一辆满载猪饲料的三轮车颠簸而过,车上的“95后”女司机朱舒进笑得灿烂——她养的黑毛猪再有两个月就能出栏,这批150头“生态猪”早被周边餐馆预订一空。谁能想到,3年前还在为创业资金发愁的她,如今已成为带动20多户乡亲养猪的“领头雁”。这场乡村振兴的生动蜕变,正是榕江“归雁行动”的真实写照。
在“村超胜地”贵州榕江,一场返乡创业的“归雁行动”正掀起乡村振兴的热潮。从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到在家乡创业的“兴农人”,从政策支撑、技能培训到产业孵化,榕江以政策为笔、以服务为墨,绘就了一幅“人才回归、产业兴旺、百姓共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自2023年以来,全县累计吸引1311人返乡创业,带动1.2万余人就业,返乡创业项目年产值突破亿元。
政策护航:真金白银砸向创业“起跑线”
“银行贷款要抵押,创业初期哪来的资产?”回忆起2021年返乡创业时的窘境,朱舒进直摇头。转机出现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政策宣讲会上,朱舒进了解到,针对返乡创业者的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政府贴息50%,审批流程还比普通贷款少用一半时间。“算下来每年利息不到4000元,比自己借钱划算多了!”这“及时雨”让她成功闯过创业首道关卡,搭建起了猪舍。
政策“组合拳”不止于此。榕江县专门开发“归雁贷”产品,将退役军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纳入扶持范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96.8万元,更有9346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带着政策“温度”流向田间地头。
在古州镇创业的退役军人王建军用这笔钱扩大了竹荪种植基地,如今基地每天向“村超”赛场周边商户供应200斤鲜菇。“政策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到我们最需要的地方。”王建军说。
在朱舒进的猪场旁,村民杨细春正跟着学配药。“以前猪生病只能干着急,现在小朱每周来巡圈,手机上还能跟着她发的消毒视频学操作。”借助“村超”带火了乡村游,周边农户的土鸡、蜂蜜通过朱舒进的渠道不愁卖,形成“一人创业、全村受益”的良性循环。
培训“造血”:手机成农具,直播变农活儿
在兴华乡高排村的蜡染体验馆里,返乡大学生刘勤兰正对着手机直播苗绣制作。屏幕上,靛蓝染缸里翻涌的蓝色泡沫吸引了2万多名网友围观,半小时就卖出了300多条蜡染围巾。而半年前的她还对着镜头紧张到结巴,直到参加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才彻底改变了她的创业路。
“老师手把手教怎么设计直播脚本,怎么在‘村超’赛场拍短视频引流。”刘勤兰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人设定位”“流量转化”等新词。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她把体验馆开到“村超”球场旁,线上线下“双开花”,去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带动20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接单。像她这样的“村超主播”,全县已有300多人,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近年来,榕江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榕江县“贵州村超乡村主播”培训工作方案》,大力实施“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行动”培训计划,出台《榕江县党建互联互助助推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新媒体文创产业园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为返乡创业者带来“政策大礼包”,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助力返乡创业者在家乡实现创业梦想。不仅如此,榕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探索创新“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学校培训+自主创业”的培训模式,针对更多返乡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开设电子商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制作等特色培训课程,帮助创业者提升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有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
流量变现:从“村超”看台到创业舞台
走进榕江新媒体电商产业园,26岁的唐胜忠正和团队策划“村超联名款”农产品包装。去年“村超”爆火时,他的“山呷呷”公司抓住机遇,在赛场旁设了展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帮忙申报的“乡村主播劳务品牌”6万元补助刚好用于升级直播设备。如今,他们的酸汤鱼调料、糯米酒等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卖到全国各地,2024年还带着“村超品牌闯新路”项目拿下全国创业大赛二等奖。
流量红利之所以能转化为“留量效应”,主要得益于榕江县的“精准接招”。“村超”赛事期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就设在球场边,政策咨询台、项目路演区、直播孵化室一应俱全,让创业者“带着想法来,揣着资源走”。三江乡的返乡青年吴敏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创业沙龙的情景:“和‘村超’球员聊家常时,突然发现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带货素材。”现在她的短视频账号有20万粉丝,专门拍摄球员赛后帮农户摘杨梅、搬稻谷的场景,农产品销量月增30%。
此外,榕江县还建立“创业导师库”,邀请企业家、电商达人定期“坐诊”。“新时代农村的环境和条件正不断改善和提高,在迎来越来越多返乡创业者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营造更加友好的氛围和扎实的条件,确保其真正能够‘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榕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廖明奎说。
傍晚的“村超”球场,孩子们追着足球奔跑,看台上的烧烤摊、文创店里,返乡创业者们正忙着招待游客。这些返乡创业的人们,带回的不仅是资金,更是直播带货、品牌运营等新观念。在他们的带动下,一条“人才回乡—产业兴乡—农民富乡”的链条正在成型。
“以前总觉得大城市才有机会,现在发现家乡的舞台更广阔。”朱舒进的话也说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远处,“村超”的欢呼声隐约传来,正如这片土地上涌动的创业热潮从未停歇。
上一篇:党史研究须有人文关怀
下一篇:城市定向赛解码消费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