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普中国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偶然会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忽然冒出来一个“小鼓包”,这种皮肤表面的不明凸起物看起来总是分外碍眼,让我们不禁心生疑惑:
这是什么情况?
能不能自行挤掉或者抠掉?
是否有必要前往医院就诊?
会不会隐藏着某些健康隐患?
今天就一起来盘点一下那些常见的“小凸起”,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脂肪瘤
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它们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有一层较薄的纤维囊,往往摸上去略有点 Q 弹。
脂肪瘤。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1
好发部位
脂肪瘤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一般出现在浅表部位,如皮下组织。
极少数情况下,它们可累及筋膜或更深层的肌层。尤其是皮下组织丰富的部位,如颈部、肩部、背部、腹部、臀部等。这些部位的脂肪细胞较多,脂肪瘤更容易形成。
此外,脂肪瘤也可发生在四肢、面部等部位,但相对较少。
2
诊断和应对
一般医生根据“鼓包”形态能初步诊断脂肪瘤,也可行超声检查明确。若可疑性脂肪瘤出现以下情况,则需活检以确诊并排其他可能恶性肿瘤的情况。
● 引起疼痛或活动受限等症状;
● 迅速增大;
● 或者质硬而非柔软。
如果因疼痛、美观原因或担心诊断而要治疗脂肪瘤,可采取手术完整剥离。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我们也常称为表皮囊肿或者粉瘤,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1
症状
一般表现为:
● 无症状的肤色皮肤结节,临床上常可见中央凹点 ;
● 皮损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表皮样囊肿
大多数囊肿是原发的,也有少数是外伤或粉刺导致毛囊上皮植入真皮层引起。囊肿出现以后可能保持稳定或进行性增大,部分囊肿会出现自发性炎症和破裂,并严重累及周围组织 。目前还无法预测哪些病变将保持静止,哪些将变大或发炎。
此外表皮样囊肿可能继发正常皮肤菌群感染。与无菌性炎性囊肿相比,感染性波动性囊肿往往更大、更红、更痛,但无感染的囊肿破裂后也可出现剧烈炎症反应。
2
应对
治疗上可手术切除。但如果发炎甚至化脓、破溃,需要先抗炎抗感染(如涂抹夫西地酸、百多邦软膏,以及视情况需口服抗生素)甚至切开引流排出脓性物质,待炎症消退后手术不易愈合不良或者复发。
毛母质瘤
毛母质瘤,又称 Malherbe 钙化上皮瘤。
1
症状
毛母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没有性别差异,发病率呈双峰分布,在儿童和 50 岁以上成人中发病率最高。50% 的肿瘤发生在头颈部,其表现为:
● 肤色到蓝灰色的硬丘疹或结节 ;
● 表面无开口,但有时会出现经表皮排出(穿孔)内容物(肿瘤的钙化或骨化物质)。
毛母质瘤
2
应对
治疗上可通过手术切除。
疖
疖,是累及毛囊的化脓性炎性结节,有时候也叫疖子或者疖肿,是单个毛囊和毛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
1
症状
常表现为:
● 边界清楚、有疼痛感;
● 红色结节;
● 中央可能看到毛发。
疖的皮疹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实性小丘疹,逐渐增大成红色硬性结节,有疼痛及压痛,通常 2~3 天后,结节会化脓坏死而形成脓肿,有时还可以伴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
疖
2
好发部位
疖可发生于任何具有毛囊的部位,特别是易受摩擦和浸渍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腋窝、腹股沟、股部和臀部)。这种皮损可蔓延至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蜂窝织炎和皮肤脓肿。
3
应对
早期未化脓时可采用热敷的方法辅助治疗,同时外用鱼石脂软膏,具体操作方式按自身情况咨询医生。
化脓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 B 软膏等)。
对于较大或多发的疖,或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口服耐酶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如果疖的红肿范围扩大,摸起来有波动感,可能需要切开引流,帮助排出脓液,加速愈合。
*以上治疗方式仅供参考,具体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咨询医生,谨遵医嘱。
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1
增生性瘢痕 VS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纤维增生性疾病,由易感者遭受创伤、炎症、手术或烧伤后伤口愈合异常所致。前者不会超过原始伤口的边缘,而后者会持续生长超出原始伤口范围并侵犯邻近的健康皮肤。
鉴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受限制地生长,一些学者将其称为肿瘤,但肿瘤是细胞增生性疾病,而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慢性炎症引发的纤维增生性疾病。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比较认同的影响因素有:遗传易感性(也就是通常存在家族性)以及外部机械力刺激(牵拉力既可引起也可加重病理性瘢痕)。
2
症状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为硬质、隆起的红斑病变,表面光泽,临床上,根据生长模式可大致区分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
● 超出原始伤口边缘的水平生长是瘢痕疙瘩的典型特征;
● 增生性瘢痕终会达到生长平台期,随后通常进入消退期,而瘢痕疙瘩表现为持续生长。
瘢痕疙瘩常在不同部位呈现出不同形状,体现了主要局部牵拉力的方向,例如,在肩部、前胸和上臂分别呈蝶状 、蟹爪状和哑铃状。
瘢痕疙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
应对
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的一线治疗为保守治疗,包括外用或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压治疗和凝胶片等。
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的治疗就需要慎重,往往需要结合多方因素衡量,例如评估瘢痕疙瘩的严重程度以及保守治疗是否会起效,且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炎症、改善美观和预防复发(意思就是很难达到我们中国人最爱的“根治”目的)。
其中一一
小至中型瘢痕疙瘩(<20cm2)大多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胶带/贴膏或皮损内注射化疗药物;
大型/多发瘢痕疙瘩则考虑手术切除/减容+术后辅助治疗(如放疗)。
最后提醒,无论上述哪种鼓包情况,都请停下自己忍不住挤挤抠抠的手,它们都不是有效的改善方案,甚至有加重病情的风险。所以出现了鼓包,咱们管住手,必要时皮肤科门诊评估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上下册》赵辨著.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9787553771427
[2]Hernández-Núñez A, Nájera Botello L, Romero Maté A, et a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pilomatricoma: 261 tumors in 239 patients. Actas Dermosifiliogr 2014; 105:699.
[3]Huang C, Wu Z, Du Y, Ogawa R. The epidemiology of keloids. In: Textbook on Scar Management: State of the Art Management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éot L, Mustoe TA, Middelkoop E, Gauglitz GG (Eds), Springer, 2020. p.29.
[4]Ogawa R, Akita S, Akaishi S,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Japan Scar Workshop Consensus Document 2018. Burns Trauma 2019; 7:39.
来源丨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ID:D-HealthExpress)
作者丨罗杰夫 卓正科普作者 陆军军医大学硕士
审核丨徐敏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