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众,帕萨特、迈腾、朗逸这些名字虽然不像当初那么热门了,可翻开销量表之后却能发现它们依然还在热销,ID.系列却是既没有被叫座也没有被叫好。面对这种情况,大众品牌董事会成员在采访中已经明确表示,大众的电动车将会调整命名体系,像ID.2 all和ID.Every1在量产的时候就大概率不会沿用这些名字。
至于调整命名的原因,知情人士给出的答案虽然说是字母+数字的方式过于复杂,容易让人把车型混淆(当然这也确实是原因之一);但在编者看来更重要的还是熟悉度的问题。因为对于海鸥、星愿等车型,当价格拉到同级底线之后人们就会很快记住这些新车的名字;大众依然高于国产的价格体系,就需要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号才能被人认可了。
对此,参考ID.2 all的级别和定位来看,目前最合适的办法或许就是沿用Polo(EV)这个命名了。因为从目前的销量状况来看,燃油版的Polo销量基本停滞,产品也停止了更新(目前还是23款),所以它本质上其实是腾出了“坑位”;更重要的是,Polo虽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销量上也难以跟海鸥、星愿等电动代步车比肩,但它留下的印记却难以磨灭,尤其如今还有着很高的保有量,采取这个名字在知名度和认可度方面,要比另取一个新名重要的多。
另外,燃油车和电动车采取两套不同的命名,一开始消费者或许还只是有点“不习惯”,久而久之则已经有了特别的想法。那就是,在战略、转型的速度上,大家看到了大众转型的坚决;但依然不肯把这些经典命名给自家的电动车型,却给人一种“有二心”、自我怀疑的观感,那就是让人觉得大众仍不敢把销量主力交给电动车。如果弃用ID.命名后,直接采用Polo(EV)、捷达(EV)、朗逸(EV)、帕萨特(EV)的命名方式,不仅可以打消这种顾虑,这些在中国依然很有分量的商标和命名也可以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
至于开头提到的两款新电动车,这也是大众需要提高重视并且加急量产的项目,因为不管它们会被命名为Polo(EV)还是别的名字,它们对于大众的电动化板块都意义重大。不仅是入门级电动车市场有更高的销量,考虑到之前ID.系列“骨折价”状况,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产竞品对比所致,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众电动车的一些亮点并没有真正打出去,也就是操控、精准的续航等亮点没有被人熟知。那么在人们普遍不那么接受中高价位合资新能源的情况下,入门级的Polo(EV)就是最好的破局方案,何况,从卖相来看,两款新车都有着不俗的设计,再加上入门级市场并不太讲究其他,只需要照顾好续航、价格、驾乘体验等几个关键点即可。
总的来说,回顾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新能源经验,对于大众的ID.系列,除了命名本身的问题,也在于采取了油电混在一个价格区间同步销售,且没有像当初桑塔纳捷达那样通过一个走量车型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决定换用新命名方式,也决定从基础市场做起的两款新车,或许会改变这一点,那么对于大众这两款入门级代步车,你觉得怎样的价格和实力,会让大众的电动车迎来新的开始呢?
上一篇:合院式街区大吉巷今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