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建榕量化研究)
会议:开源证券2025年中期策略会
议程:量化投资与资产配置论坛
日期:2025年5月7日
地点:北京嘉里大酒店
主办:开源证券金融工程魏建榕团队
主题演讲:量化基金的变革与机遇
特邀嘉宾:李兵伟,东兴基金量化投资总监
发言实录:
感谢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团队魏建榕博士的邀请!大家好,我是东兴基金李兵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量化基金的变革与机遇。近期新闻发布会上要公布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方案,所以我认为量化基金作为公募的一个重要领域,也面临一波重要变革,关系到我们作为基金管理者如何发展量化业务。我从业十五年,亲眼目睹量化基金从我刚入行的边缘业务发展成为现在很多机构比较重要的版块,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先看量化基金现状。第一点有目共睹的是被动式投资获得一个跨越式发展。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主动基金今年是第四年净赎回,但是我们看到不论是指数基金,还是量化、主动基金,过去三四年规模都在不断增长。
尤其指数基金从不足5000亿规模到现在接近三万亿,指增和主动量化也一直在发展,目前指增产品规模突破了2000亿,主动量化突破了1500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规模不断下降,一个逆势增加。
第二点,量化基金过去几年发展进行了不断演进。一开始可能用简单的多因子模型。多因子模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从简单因子到复杂因子,加权方式上从等权或ICIR加权发展到复杂的动态加权。我记得我一开始从业的时候,多因子简单的加权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但到后面简单加权已经没有超额收益了,随着技术升级和与AI的结合,量化基金又进一步发展,尤其受2020年以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算法广泛应用的影响。
数据方面来看,随着大数据发展,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如财务、行情,逐渐扩展到一些非结构化数据,像很多机构用新闻舆情、卫星图像、自然语言等提升策略实时性和前瞻性。
风险控制来看,经过过去两年市场变化,从单一策略向多策略体系变更。过去两年市场波动极其剧烈,包括去年春节前的流动性危机,去年924之后行情的暴涨,以及今年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之后的市场冲击。这两年做权益基金,单日上涨10%和单日下跌10%都经历过。所以说风险控制也是量化逐渐重视的一个部分,在不断进行策略的迭代。
监管来看,这两年出台了很多监管导向的文件,总体原则是鼓励合规的中低频策略的发展,促进量化行业从速度竞争向策略深度竞争。同时,经过过去五年的发展,量化,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刚才也提到过,量化基金的规模是在过去三年市场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获得的逆势增长。此外,产品形态多元化,体现在策略类型(宽基指增、行业主题、风格增强)、技术驱动(AI、多因子模型)及工具属性(对冲、多策略)等多个维度。
第三点是,量化业务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地位是显著上升的,从一个边缘的业务上升为一个比较核心的赛道。第四点,量化投资理念逐渐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我记得最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是2010年,很多客户对夏普比率都不是很关心,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主动基金。但是目前,量化凭借着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逐渐从专业领域渗透到大众投资视野。
虽然量化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大一个挑战就是超额收益有所摊薄。量化投资过去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业务,随着AI技术的发展,量化投资业务门槛降低,很多散户通过一些简单的指令可以实现对编程语言的使用,编辑出一套比较复杂的量化指标。同时,随着公募量化产品规模增加,竞争比较激烈,像之前发的A500指增产品规模比较多,会进一步降低超额收入水平。这是我认为我们做量化面对的客观环境。
另一个是马太效应加剧。头部机构凭借资源、技术、产品渠道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中小机构面临生存压力,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中小量化机构面临资金募集难,技术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所以中小量化机构如何突围?我认为需要一些差异化策略和创新获得规模的增长。
第三个挑战就是被动投资和ETF冲击。狭义量化包括指增和主动量化,但是现在被动投资占比提升,削弱了量化超额收益的吸引力。
第四个挑战是市场非理性波动,考验管理能力。尤其是刚才说过去年今年的几次系统性暴涨暴跌,其实对部分机构的品牌有负面影响。
最后一个部分是,虽然量化取得一个较大发展,但是大众对于量化投资仍然有误解,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投资者教育。我之前也有去一些机构和渠道进行路演,面对面和一些散户交流,大家对量化的理解普遍停留在做高频交易获益上,但其实目前公募在做的量化更多趋向一些监管比较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有些中低频策略也是不错的。
目前整个金融行业是处于一个又一个变革的关口,包括近期发布的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对量化一个很好的机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公募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约束要加强,从过去的弱约束转变成强约束,这一点我认为是量化基金的一个重大利好。因为量化跟主动基金相比,比较强项的就是对标某一个指数做增强,整个策略设计包括跟踪误差、超额回撤等都是有一系列方法和体系去约束的。所以未来如果将量化基金和主动基金拉到一个起跑线用这个强约束评价,量化基金的优势可能更加凸显。
第二点我觉得也是量化基金的一个优势,就是长期性。量化基金相比普通基金的弱点就是短期的爆发性可能差一点,但是长跑能力比较好,可能每年收益率排在前50%,不显山不露水,但是累积到三四年、四五年,排名会比较靠前。所以现在吴清主席说要提升长期业绩考核占比,其实对于量化基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机遇,包括其他准则,如盈利客户占比,其实都是推动投资侧长期化,如浮动管理费模式,可能我们后面需要把超额收益放在第一位。那么未来要如何突破呢?
我认为首先要增强产品稳定超额收益,不仅要超额,还要做到稳定超额。第二步是整个行业要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量化应该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为了增加规模放弃一些收益指标。中小基金突围我认为有两个策略,一个是量化指增策略,一个是细分领域的量化精品策略。我们一定要保持量化投资的初衷,用科学理性重塑投资逻辑。日常投资管理中,不要舍本逐末,不要为了一个短期利益放大波动,不要为了短期的业绩人为加大博弈的成本,也不要为了规模去迎合市场,同时不要因为行情走入情绪,这三点是我们量化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一定要坚守。
第二部分也是我的一个感悟。避免算力军备竞赛,要警惕模型的黑暗化和市场操作风险,减少高频交易。虽然现在AI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股票市场本身不是纯粹的物理科学,作为公募从业机构要响应监管,不要过分追求高频交易,这也不符合我们行业的定位。
同时作为中小机构,有两个路线比较好一些。
第一个就是标准的指增产品,这是任何一个做量化的机构的标配品,包括宽基的指数增强,是布局的核心,因为宽基指数增强行业分布比较均衡,市值覆盖大,长期来看是一个重点。另外在科技创新赛道要积极布局,紧扣中国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在特色策略方向,包括自由现金流的一些主题产品、碳中和的量化产品等,要去布局满足细分要求。
第二个是精品量化产品,精品路线尤其是对中小机构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条路线围绕“技术驱动策略创新、差异化竞争破局、服务生态重构”三大主轴展开,避免和一些大机构进行同质化竞争,从而实现规模、业绩、客户的多赢格局。
中小机构如何去扩局?东兴基金其实过去几年也有尝试。第一个路线,是打造精品量化产品,以东兴未来价值举例,这个产品2023年9月11日之前是一个主动管理产品,当时规模掉到了几百万,后来我们变更策略,换成了主动量化的策略,从投资理念、策略多元、淡化择时这种策略体系上去重构这个产品。
这个策略打造是比较成功的,过去一年半不到两年的变动来看,这个产品的特点是净值修复周期特别短,虽然也会发生回撤,但一单市场好转,净值会迅速回到前高的状态,客户持有体验也不错,规模最高突破一个多亿。这是我认为第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即打造一个量化精品产品,争取每年实现一个正收益。去年我们实现了超过15%的收益,今年目前来看是超过了10个点。
另外我觉得量化基金展望行情,面临一个机遇期,天时地利人和。因为纵观A股历史,大概三年一个周期,过去二三十年这个规律基本没有打破过。这个图是截止去年九月份做的,当时市场还没起来。这个图中可以看到去年924这波行情前,如果从2021年9月份算,市场调整了接近三年,如果从2020年8月份算,是四年,所以从周期上看也到了一个做多位置。所以量化未来三年也是迎来一个比较好的周期。
A股行情其实有四种驱动因素,第一种驱动因素就是基本面改善带来的行情上涨,比较典型的是2019、2020年行情,当时处于A股盈利上升的周期;第二个就是流动性好转驱动的行情,比如2014、2015年的行情;另外两种驱动因素,一个是概念推动,像2023年4月份AI行情,包括一些外部催化因素。
这四种因素,我认为基本面驱动和流动性好转驱动对量化做超额是比较显著的,概念驱动和外部因素正常情况下量化操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基于这个判断,我认为未来三年中国A股行情最有可能的驱动因素是两种。第一种是基本面改善的驱动,因为上市公司也是有周期的,从2021年到2024年是三年的一个调整周期,从去年年报包括大家看到的一季报,包括环比同比,可能会有一个改善,应该是金融行业一个上行修复周期。可能大家对于关税还有疑惑,但我觉得关税战可能会改变节奏,但不会改变周期。另外目前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包括大家的风险偏好也在提高,这也是推动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未来三年,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就是整个行情驱动因素是有利于我们量化和超额的,所以从窗口来看,也是我们做量化的一个突破的时间。
以上是我简单的一个分享,希望以后大家多多交流,谢谢大家。
(全文结束)
(纪要整理:黄盼)
做「开源」的量化研究
to be a quant,to be open-minded.
更多交流,欢迎联系:
开源证券金融工程团队 | 魏建榕 张翔 傅开波 高鹏 苏俊豪 胡亮勇 王志豪 盛少成 苏良 何申昊 陈威 蒋韬
上一篇:综治中心 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