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舟行似箭破碧波;九龙湖畔,战鼓如雷动乾坤。
5月23日至24日,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在风光旖旎的九龙湖畔激情上演。50支龙舟队劈波斩浪,1500余名中外选手挥桨竞渡,在水花飞溅中共赴千年龙舟文化之约,沉浸式感受南昌的城市活力、生态之美与人文魅力。
赛事期间,安全有序的组织保障、精彩绝伦的水上对决、美轮美奂的湖畔风光,不仅赢得了参赛选手与观赛市民游客的广泛赞誉,更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让南昌“襟江带湖”的灵秀气质、“山坚韧水灵动”的城市品格深入人心。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正以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为笔,以赣江碧水为墨,在新时代的卷轴上书写着活力澎湃的新篇章。
一水同舟
在劈波斩浪中赶超跨越
在两天的“龙舟时间”里,这场中国传统的“速度与激情”点燃了整座英雄城,九龙湖中众桨齐飞裁碧水,湖边喝彩声声添豪情。
比赛期间,九龙湖沿湖围满了前来观赛的市民游客。在县区组、公开组、高校组龙舟800米直道竞速赛的起点,一艘艘修长的龙舟蓄势待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号令一下,龙舟齐发。一声鼓、众人和,鼓手把握节奏、队员挥舞船桨动作整齐划一,桨叶齐齐入水、翻飞如蝶,激起层层浪花。岸边人声鼎沸,人山人海。前来观赛的观众们纷纷占据有利地形,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枪短炮”。孩童的尖叫声、观众的加油声、湖中央传来的鼓声,此起彼伏。
龙舟竞渡,用时短者胜。无论是县区组的33人龙舟还是公开组的22人龙舟,亦或是高校组的12人龙舟,鼓手、舵手、划手缺一不可。大家虽所处位置不同,但队员们必须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到一条舟一条心。
在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中,通过首日进行的预赛、复赛、半决赛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无一不是实力强劲的佼佼者。在这样高手如云的对决中,想要获得好成绩实属不易。最终,宜春学院龙舟队凭借着出色的团队协作和精湛的划桨技术,夺得高校组12人龙舟冠军;东莞中天集团龙舟队凭借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和超强的实力,成功登顶公开组22人龙舟冠军;红谷滩区龙舟队则一路过关斩将,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县区组33人龙舟冠军。
鼓点阵阵浑厚有力,口号声声振奋人心——呐喊声、掌声、鼓声交织成一曲热烈激昂的交响乐。“决赛的天气非常好,水面宽阔、风也不大,有利于提高成绩。”东莞中天集团龙舟队领队吴书恒说。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的队员学到了很多。”红谷滩区龙舟队队长盛琨华说,接下来他们将以此次比赛为基准,继续备战下一次的龙舟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一湖碧波
在龙舟竞速中收获赞誉
南昌,有“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独特山水人文景观。连续三年在九龙湖区域举办的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已成为大众了解南昌的一个窗口。
龙舟赛对水域有着极高的要求:需在静水水域,赛道中不能有水草等其他障碍物,水下不能有暗流。这些高要求,无疑是对一座城市治水能力的考量,也是对一座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检验。九龙湖湖面开阔,平均宽度超过200米,是龙舟竞技的天然舞台。
在赛事总监陈刚看来,已连续举办了两届龙舟赛的南昌,对举办第三届龙舟赛有了更加丰富的经验。本届龙舟赛不仅场地便于赛事组织和群众观赛,赛事硬件标准更是全国一流,为选手们提供了极佳的竞技舞台。“赛道宽阔平直,服务保障细致周到,强队高手齐聚一堂,此行收获满满。”赛后,德国条顿人龙舟队划手LUC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队伍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大家在南昌享受到了优美的环境和美味的餐食。
此次不少参赛队是首次来到南昌参加龙舟赛。“这里风景很好,湖面开阔,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很贴心。龙舟比赛不仅需要队员们之间的团结协作,也很考验个人耐力,我们会将这种坚持不懈、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融入到将来的学习生活当中去。”中山大学龙舟队划手王孜显说。
除了紧张的800米直道竞速,赛场内外的文化展演同样吸睛。舞蹈《东方之韵》、独唱《映山红》等节目轮番上演,水上飞人特技表演掀起阵阵惊呼。国家级非遗“独竹漂”代表性传承人脚踩楠竹演绎“水上轻功”;电动桨板运动员划出炫酷轨迹,传统与现代在湖面上交相辉映。
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南昌统筹多方力量筑牢安全网:应急保障人员、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全程值守,休息区、医疗站、移动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从赛道水质监测到选手后勤服务,从现场秩序维护到文化氛围营造,南昌以高效细致的保障,让1500余名中外选手感受到“东道主”的贴心。
一份诚意
在文旅消费中浓情呈现
当九龙湖水面上龙舟如箭穿梭,湖畔的商业活力亦随鼓点跃动。龙舟赛期间,南昌以“体育+”为画笔,在湖光山色间勾勒出“赛、食、购、游”四位一体的消费新图景,让传统民俗盛会成为撬动城市文旅经济的支点。
赛事主会场旁的江西小炒市集,是最具人间烟火的“味觉窗口”。28个美食摊位沿湖岸一字排开,红底黄字的幡旗随风摇曳,“小柴米”的瓦罐汤蒸腾着骨汤的鲜香,“赣乡野”的辣椒炒肉在铁锅中滋啦作响,辣香混着米酒的清甜弥漫空气。“来份白糖糕!要刚出锅的!”游客李女士领着孩子在摊位前驻足,摊主熟练地将糯米糕投入油锅中,金黄的团子在沸油中翻滚,撒上白糖的瞬间,孩子眼中绽开笑意。来自深圳的背包客陈先生边品尝藜蒿炒腊肉边感慨:“以前只在课本里知道赣菜,这次跟着龙舟赛‘尝’到了真正的江西味道。”
穿过飘着咖啡香的鸿鹄大集市,南昌都市圈商品展如同一幅立体的地域风情画。红谷滩展区的非遗小桼物语摊位前,匠人正用大漆在木胎上描绘缠枝纹样。“每件饰品都要经过12道工序,漆色会随时间氧化变深。”摊主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南昌县的桑叶制品专区人气爆棚,桑叶酥的酥脆、桑果汁的清甜,展现着“蚕桑之乡”的生态智慧;高安市的腐竹摊位前,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传统豆浆起皮工艺,薄如蝉翼的腐竹在竹架上晾晒,成为舌尖上的非遗活态展示。
当暮色浸染湖面,湖畔的啤酒龙虾节拉开帷幕。霓虹灯带勾勒出帐篷市集的轮廓,300张餐桌整齐排列,红彤彤的小龙虾铺满冰台,蒜蓉、麻辣、十三香三种经典口味蒸腾着热气。舞台上,本土乐队弹唱着《请茶歌》改编的民谣,台下食客举着啤酒杯随节奏轻晃。“我们特意从武汉自驾过来,看完龙舟赛正好体验南昌的夜生活。”游客张先生一家围坐一桌,盆中虾壳堆成小山。
这场融合传统民俗、地域美食与现代消费的盛会,正是南昌“以赛兴城”的生动实践。如今,龙舟赛已不仅是水上速度之争的赛事,更成为南昌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作为继迎春烟花晚会、县区马拉松后,南昌推出的又一重量级群众性文体IP,此次龙舟盛会以“水”为媒,绘就了一幅“体育+文化+生态”的立体画卷——既通过紧张激烈的竞技展演,实现了“端午赛龙舟”这一国家级非遗民俗的当代“活化”,让传统民俗在现代体育场景中焕发新生;更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同场竞技为纽带,串联起“共饮一江水,同护母亲河”的情感共鸣,在浪花飞溅中凝聚起生态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识。
一城热事
在赛事活力中激发动能
鼓声起,龙舟发。伴着铿锵的鼓点,千年古城向着新征程奋进。
事实上,龙舟运动早已植根于南昌本土文化之中,龙舟精神早已化作敢为人先的开拓基因——从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的试制,到第一枚海防导弹的成功研制,到新时代江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突围、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级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再到如今加快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皆在岁月长河中诠释着“劈波斩浪”的城市品格。
刚刚结束的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更将这份精神具象为竞技场上的协作共赢:高校组选手带伤坚持训练、国际队伍赛后互赠队旗、志愿者团队连续驻守岗位,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团结实干”的当代注脚。
龙舟赛是体育赛道、文化赛道,也是经济赛道,为展现城市发展魅力打开了一扇窗,为提升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塑造了新契机。这几年,南昌以“体育强市”为目标,持续深耕国际赛事IP,相继主办或承办了亚洲皮划艇静水锦标赛、江西网球公开赛、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英雄联盟城市英雄争霸赛全国总决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依傍自然美景,更激活发展动能。
南昌在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以赛事为契机推动多元融合,众多经营主体在“体育+”的浪潮中蓬勃竞进。赛后,瑶湖水上运动中心向市民开放皮划艇体验,九龙湖环湖绿道成为骑行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这些由赛事延伸而来的成果持续释放活力,让体育从阶段性的城市活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化作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豫章山水活力涌,百舸争流势如虹。
如今,2025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已结束,但闭幕不落幕。当最后一支龙舟队踏上归途,赣江水面倒映着城市天际线的新高度——这里有千年不变的龙舟精神,更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密码。
洪观新闻记者 高学斌 欧阳雨婷 刘宁昕/文
杨紫韬 魏勇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