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一度医药
当"资本寒冬""裁员潮"成为创新药行业的关键词,一份份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高管薪酬报告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表象下,这些高薪数字不仅是企业对顶尖人才的争夺缩影,更折射出创新药行业价值导向的深层矛盾。
千万年薪俱乐部:商业化与Biotech的冰火两重天
2024年的创新药行业,高管薪酬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格局。已上市的商业化药企与尚未盈利的Biotech,在薪酬体系上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商业化药企阵营,信达生物首席执行官俞德超以1.36亿元的年薪成为行业标杆。其薪酬结构中,9517万元来自股份薪酬,4060万元为薪金及绩效奖金。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信达生物核心产品达伯舒(信迪利单抗)的持续放量——2024年公司总营收94.22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Non-IFRS净利润首次转正至3.32亿元。
同样在商业化赛道上疾驰的百济神州,其董事会主席欧雷强和总裁吴晓滨2024年薪酬分别达2019万元和1309万元,较上年增长19%和8%,这与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56%的业绩直接相关。可以看出,商业化药企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实现了紧密绑定,业绩增长成为薪酬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而在Biotech领域,情况则显得有些"魔幻"。映恩生物创始人朱忠远2024年薪酬8556万元,较上年暴涨361%,而公司同期净亏损扩大至10.5亿元。英矽智能执行董事任峰2024年薪酬307.3万美元(约2215万元),公司当年净亏损1709.6万美元。更令人咋舌的是思路迪医药董事长龚兆龙,近六年薪酬总额超5亿元,而公司同期累计亏损超40亿元。
这些案例反映出资本狂热期"重估值、轻盈利"的逻辑:企业通过高额薪酬绑定核心团队,以管线对外授权和股权融资支撑估值,但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却令人担忧。当资本热潮退去,这种"烧钱"模式还能持续多久,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薪酬结构解码:股份激励与现金薪酬的博弈
高管薪酬的"天价"本质上是股权激励与现金薪酬的组合游戏。股份薪酬占比越高,薪酬波动性越大,但也更能绑定长期利益;现金薪酬占比高则体现企业对高管短期贡献的认可。
以俞德超为例,其1.36亿元薪酬中,股份薪酬占比达70%。这种设计在信达生物股价上涨时能放大收益,但也隐含风险——若股价下跌,高管实际收入可能大幅缩水。类似地,BioNTech CEO Uğur Şahin 2024年通过行使股票期权获得2.81亿美元,但其薪酬与公司长期股价表现深度绑定。
相比之下,复星医药创新药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张文杰2024年薪酬1023.7万元中,90%为现金(薪金+绩效),不含股份激励,反映出公司对其商业化能力的即时认可。这种"旱涝保收"的薪酬结构在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其与股东利益一致性的质疑。
思路迪医药龚兆龙2023年薪酬2.88亿元中,现金占比超90%,而公司当年亏损超10亿元。南京维立志博董事长康小强2024年上半年薪酬2317万元,而公司尚无产品上市,累计亏损超8亿元。这种"薪酬与业绩脱钩"现象,部分源于资本狂热期"抢人"逻辑的延续,也成为行业调整期被诟病的焦点。
行业分化:ADC、GLP-1等赛道的高薪密码
在行业整体寒冬中,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国际化能力成为高管薪酬的核心驱动力。
ADC药物领域成为出海战略的造富神话。映恩生物作为ADC出海先锋,2024年通过授权交易实现营收19.41亿元,尽管亏损扩大,但创始人朱忠远的薪酬仍高达8556万元。无独有偶,礼来凭借GLP-1药物Zepbound的全球热销,CEO David Ricks薪酬达2920万美元(约2.13亿元),同比增长10%。这些案例表明,拥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或重磅产品,能为高管带来超额回报。
传统药企转型过程中,创新药负责人的价值也得到重估。复星医药创新药事业部联席首席执行官张文杰2024年薪酬1023.7万元,其主导的复宏汉霖核心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2024年销售收入49.34亿元,同比增长8.3%。恒瑞医药研发负责人戴洪斌2024年薪酬487.7万元,较上年增长27.6%,与其推动7个创新药获批上市的成果直接相关。这反映出传统药企在转型过程中,创新药商业化能力成为高管薪酬的关键指标。
国际镜鉴:从BioNTech的3亿美元到阿斯利康的降薪
国际药企的薪酬策略为国内提供了参照。生物技术公司如BioNTech通过股票期权实现"造富",而传统跨国药企更注重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的平衡。
BioNTech CEO Uğur Şahin 2024年薪酬2.87亿美元,其中97%来自股票期权行权收益。这种"延迟满足"模式在国内Biotech中亦有体现: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企业的高管薪酬中,股份激励占比普遍超过50%。然而,这种模式依赖股价持续上涨,若行业估值回调,高管实际收入可能大幅缩水。
与之相对的是跨国药企的薪酬弹性。阿斯利康CEO Pascal Soriot 2024年薪酬1850万美元,同比下降16%,主因公司股价停滞导致长期激励缩水。相比之下,礼来CEO David Ricks薪酬增长10%,与其推动Zepbound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直接相关。这种"业绩挂钩"机制在国内企业中逐渐普及,如信达生物将高管薪酬与Non-IFRS净利润、EBITDA等指标绑定。
争议与反思:寒冬中的价值重构
高管高薪与行业寒冬的反差,引发了对创新药行业价值导向的深度思考。
映恩生物、思路迪医药等企业"薪酬与业绩倒挂"现象,被批评为"资本游戏"。市场担忧,当企业依赖对外授权和股权融资时,高管可能更关注短期估值而非长期研发投入。例如,思路迪近六年亏损超40亿元,但龚兆龙薪酬超5亿元,这种"抽血式"薪酬结构已引发投资者质疑。
不过,行业也在逐渐回归理性。2023年以来,随着资本回归理性,部分企业开始调整薪酬策略。荣昌生物CEO房健民薪酬从2022年的2654万元降至2024年的739万元,迪哲医药XIAO LIN ZHANG薪酬从千万级缩水至606万元。这种调整反映出行业从"烧钱扩张"向"盈利导向"的转型。
与此同时,基因疗法、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的高管薪酬仍维持高位,2024年CSO/CTO年薪普遍在200万-300万元,跳槽涨幅超30%,显示出技术人才争夺的激烈。这也预示着未来行业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核心技术的突破。
结语
在创新药寒冬中,高管薪酬的分化本质上是行业价值的再分配:拥有核心技术、国际化能力或商业化成果的企业,通过高薪留住人才;而依赖资本输血、缺乏内生增长的企业,则可能陷入薪酬与业绩的恶性循环。
未来,随着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鼓励(如2024年《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和资本对盈利模式的关注,高管薪酬或将更紧密地与长期价值绑定。如何平衡短期估值与长期研发,避免"高薪养懒人",将成为行业重建信心的关键。
创新药行业的寒冬或许还在持续,但那些真正聚焦核心技术、注重长期价值的企业和人才,终将在这场价值重构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下一个春天。
参考:第一财经等
(转自:一度医药)
下一篇:种桑养蚕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