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近日,江苏常州某药企因“钓鱼式裁员”引发热议。据荔枝新闻报道,陈女士在该公司工作六年后,遭遇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劝退”操作:公司先以业绩不达标为由,单方面对其调岗降薪,并尝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其后安排人事部门假扮猎头,诱导其主动辞职;诱导失败后,又用在这期间的聊天截图,指责陈女士涉嫌兼职,再次要与其解除劳动关系。无奈之下,陈女士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责令其支付赔偿。
谋一份安稳工作是诸多职场人的心愿,真心付出背后却要面对企业的种种“裁员”套路,实在令人心寒。上述案件中,企业竟然“精心”导演了一场“职场无间道”——安排人事假扮“猎头”,诱导员工主动辞职,并企图套取相关信息和证据。这样的“戏码”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如此处心积虑真有必要吗?网友的质问切中要害:企业的诚信何在?为何花这么多心思在“劝退”员工上,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上,不好吗?
不论是用工还是经营,诚实守信都是企业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不仅是法律规定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规范用工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钓鱼”手段诱导员工辞职,试图规避法定义务,用“套路”代替正规流程和手续,只会加剧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最终也将损害企业的声誉,影响其未来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法院对本案的判决,纠偏了企业的违法行为,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再次提醒一些用人单位:规则不可破,底线不能越;解除劳动合同要依法依规进行,以诱骗、胁迫等方式“劝退”员工,最终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类似“软裁员”“逼退员工”的情况并不鲜见——有公司以“无限期放假”的方式迫使劳动者主动离职;有公司对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各种挑刺,进行职场PUA,试图让劳动者“知难而退”;有公司不合理地进行降职、降薪、调岗等操作,以此“劝退”劳动者……这些手段往往披着“合法外衣”,也有一定隐蔽性,让被“劝退”的员工“有苦说不出”,一些劳动者往往因缺乏证据或对维权程序不熟悉而选择沉默,如此又进一步助长了此类行为的蔓延。
面对不时翻新的“裁员”套路,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对隐性违法行为的打击,也可以考虑强化对企业违法用工的信用惩戒等。同时,劳动者自身要提升维权意识,及时保留证据,积极依法维权,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以诚相待,才能行稳致远。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员工的辛勤付出。依法用工、诚实守信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少动“职场无间道”的歪心思,把精力更多放在依法依规经营管理上,放在尊重、关爱员工上,才是企业赢得人心、赢得未来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