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万博新经济观察)
上世纪为了克服总需求不足,美国也曾经大搞基建,但他们是在什么阶段从搞基建转向民生财政的呢?
罗斯福新政的高峰阶段,仅联邦公共工程局主办的项目就有约25万个,包括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850个飞机场、数以千计的医院、城市电厂和校舍,以及大批的公园、游乐场、运动场和蓄水池。大规模的基建扩大了需求,美国才走出了“大萧条”。
图1 “新政”期间罗斯福视察一处水利工地(1937年)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NPR)
基建任务完成以后,美国迅速降低政府投资预算,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4%降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0.56%。到1960年代,更是主动开启了向民生财政的大规模转型。
1964年,约翰逊总统启动了“伟大社会”计划,推动国会在教育、医疗、住房、反贫困、民权和环境保护等诸多等领域通过相关法案,将财政政策支出方向大规模转向民生领域。从1965-1969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福利补助等计划的费用增加了65%,其中援助穷人的各项社会福利开支增加了3/4左右,从此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成为美国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
图2 “伟大社会”推动联邦财政在民生开支(不包括社保)大幅增长
资料来源:互联网资料近20年来,我国投资率(投资在GDP中的占比)都保持在40%以上,比美国高出近20个百分点,为中国带来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工业产能和充足的住房供给。
然而,这样的高投资率能够长期持续吗?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在50万亿以上,已经出现了大量低效、无效投资;而民生支出仍然偏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9.24%,约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更远低于日本和欧洲国家。
图3 主要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
当前,面对总需求不足的困扰,又有学者主张“新四万亿”投资计划,有关部门虽然在文件上支持提振消费,但预算还在扩大投资。
然而,如何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我们应该继续扩大基建投资?还是应该每年减少几万亿投资转而投向民生,开启版中国“伟大社会”计划呢?
上一篇:美国这是装都不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