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 埃米尼亚•伊贝拉
作者简介
埃米尼亚•伊贝拉
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哈佛商学院巡视委员会成员,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职业与领导力发展方面的专家。
主要研究领导力发展、人才管理以及女性事业发展,其在《哈佛商业评论》及各类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著有畅销书《职业身份:非常规策略重塑你的事业》。
引言
你是否存在这样的困境:乐于去做那些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最终,那些越是擅长的工作,越成为你成长的阻碍?
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中尖锐指出:“能力是优势,也是牢笼。” 许多人因沉迷擅长领域而困于重复性工作,错失突破机遇。本书颠覆传统成长逻辑,提出“先行动,后思考”的破局法则,从领导力重塑、人际网络拓展到自我身份升级,教你跳出舒适区,成为掌控未来的“桥梁型”人才。
若你正陷于忙碌却无成长的困境,这本书将是一剂清醒良药。
# 领导者的能力陷阱
“要像领导者一样思考,首先要像领导者一样行事。”
改变思维需从行动开始,而非等待思考成熟。
许多人因在某领域表现出色,不断重复同类工作,逐渐成为团队中的“技术专家”。但长期如此,反而会被钉死在执行层,失去接触战略决策的机会。这就是能力陷阱的温水效应——我们像被温水煮熟的青蛙,沉溺于擅长之事带来的安全感,却忽视了外界早已风云变幻。
传统观念认为“想清楚才能做对”,但本书提出:“人的认知会在行动中被重塑。” 比如,与其纠结“我是否有领导力”,不如直接模仿优秀领导者的行为——主动跨部门协作、公开表达观点,这些行动会倒逼思维升级。
想要打破能力陷阱,可以尝试三步破局法:
重新定义工作: 每天留出20%时间处理非紧急但重要的事务(如行业趋势分析);
建立弱关系网: 每月至少参加1次跨领域交流活动;
扩展身份标签: 从“某领域专家”逐步增加“资源整合者”“创新推动者”等新角色。
#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领导者需要像桥梁一样连接不同组织,而非沉溺于团队内部事务。”
要完成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做到从执行者到策略者的角色升级。例如,多数人忙于处理邮件、会议、临时任务,误以为“忙碌=价值”。但书中指出:“当你90%的时间都在解决眼前问题,就意味着你正在失去未来。” 真正的领导者会将60%精力用于外部连接(如行业峰会、客户需求洞察),仅用40%处理内部事务。你的岗位职责,应由你主动定义,而非被动接受,需警惕“救火队长”陷阱。
四大策略行动策略
杠杆化现有资源: 将手头项目与公司战略挂钩,争取高层支持;
创造横向影响力: 主动分享跨部门合作案例,成为信息枢纽;
预埋未来线索: 在完成KPI时,同步积累可复用的方法论模板;
设计退出机制: 培养下属接管日常工作,为自己腾出跃升空间。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填补结构洞的人,往往是创新的关键推动者。”
1.人际关系的三重枷锁
自恋式社交: 只愿接触同背景、同认知的人,形成信息茧房;
道德洁癖: 认为“功利性社交不纯粹”,拒绝拓展弱关系;
行动懒惰: 依赖现有熟人网络,不愿投入时间经营新关系。
2.结构洞理论实战指南
在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断层被称为“结构洞”。聪明人会主动填补这些空隙:
方法1: 发起跨部门协作项目,成为信息中转站;
方法2: 定期邀请其他领域同事共进午餐,交换行业洞察;
方法3: 在外部活动中收集前沿案例,反哺内部创新。
“人际网络不是人脉清单,而是能触发意外机遇的生态系统。” 书中建议,每季度评估关系网中的角色,确保多样性。
#朝不同方向发展自己
“人的身份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于未来你想成为谁。”
许多人以“保持真实”为借口,拒绝适应新环境。比如技术骨干晋升管理层后,仍坚持事事亲力亲为,导致团队效能低下。书中犀利指出:“对‘真实自我’的执念,本质是对改变的恐惧”。 要重新塑造真实的自己,需在舒适区之外做事,扩展自我概念,本书推荐以下三种修炼方法:
角色扮演法: 观察目标岗位的标杆人物,模仿其核心行为模式;
小步试错: 在新领域以兼职、项目制形式低成本试水(如技术主管尝试负责产品设计);
故事重构: 将每一次突破性行动纳入个人叙事(例如:“我曾是程序员,但现在能驾驭商业谈判”)。
“水倒入杯则成杯形,倒入壶则成壶形——真正的强大不是固守形态,而是随机应变”。 能融合“技术深度+商业敏感度+人际共情力”的复合型人才最不易被取代。
#合理规划前进的道路
“最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是最‘低效’的——因为他们留有空白应对变化。”
书中提出“20%可能性法则”:“当某个机会有20%的成功概率时,就值得投入小成本尝试。” 例如,想转型做讲师的人,可先在企业内部分享经验,而非等待“完全准备好”。 动态调整职业路径,拥抱不确定性。
日常工作生活中,可采用“留白式”时间管理,保证足够的复盘与反思时间:
每日: 预留1小时处理突发任务或深度思考;
每周: 安排半天“无议程时间”,用于跨界学习;
每季: 评估是否因过度忙碌而错过战略机会。
《能力陷阱》不仅揭露了职场进阶的隐形枷锁,更提供了可落地的破局工具。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擅长之事’的警惕。”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
颠覆传统认知:揭露“越擅长越危险”的职场隐蔽困局,打破“能力至上”的成长误区。
实用工具导向:拒绝纸上谈兵,提供“先行动后思考”的行动清单与破局路径。
覆盖职场全周期:适配基层员工防坑、中层突围、高管破局的多阶段成长需求。
文末思考
#你曾因“能力陷阱”错失过什么机会?如果重来一次会如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