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梅会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这是一个集敬祖尚贤、祈福禳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于一体的民俗大节,也是我国最为古老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的诸多节仪活动,以习俗的形式代代传承,宛如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节日期间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生活。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大盛事。此习俗在唐代蔚然成风,诗人卢肇有一首《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卢肇科举及第后于江宁观看竞渡时所写的一首七律诗,生动描绘了端午龙舟竞渡从发机至夺锦的整个过程,鼓声仿若雷鸣,船行好似飞龙,浪花恰似白雪,连飞鸟都为之逊色,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氛围跃然纸上,展现出作者科举夺魁后兴奋自豪的心境。由此可见,至唐代,端午竞渡这一敬祖和纪念先贤的活动愈发充满了热闹与欢乐。明清时期,端午龙舟赛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持续时间颇长。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这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粽子是佳节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承载着独特的节日记忆。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详细记载了皇宫端午日的盛况。当日,召集来儒雅的臣僚,大摆筵席,佳肴之中就有粽子的身影。唐玄宗品尝“九子粽”后,赞不绝口,留下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佳句。唐代诗人姚合在《夏夜宿江驿》中也提及了粽子:“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反映出当时吃粽子的习俗已十分普遍,角粽的香气随着微风飘散,弥漫在热闹的江边。
驱瘴驱病是端午的又一项重要习俗。民间一直将五月视为“恶月”“毒月”,由于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毒虫大量滋生,瘟疫也容易流行。为了祛毒禳灾,人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挂艾草、洗草药水、贴午时符、薰苍术、饮雄黄酒等。陆游在故乡绍兴山村隐居时,端午品尝粽子、插艾、储药,写下一首《乙卯重五诗》,诗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展现出南宋时端午兼具纪念屈原与卫生保健内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记述了更多端午习俗,“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诗中描绘人们在端午购买樱桃、桑葚、菖蒲和雄黄酒,在门外高悬午时符。这种午时符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用朱砂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午饭后贴于屋上以辟邪。也有人家在门上贴黄纸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团聚时,人们还爱喝雄黄酒,并将其洒于墙角、床底以清洁环境,既表庆贺又能祛毒。虽诗中未提艾叶,但悬挂艾叶必不可少,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元代舒頔在《小重山·端午》中也写道:“碧艾香蒲处处忙。”足见插艾习俗广泛。
此外还有佩香囊。《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芸向王熙凤求职一事,他借银子买来昂贵的冰片、麝香,送给王熙凤当做孝敬之礼。当时“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所以贾芸说:“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由此可见,过去的大户人家都会购置不少名贵香料,不仅自家使用,还会用来送人。用这些香料制作香袋,尤其是小孩,佩戴香囊,寓意辟瘟除秽,祈求健康平安。
古人在端午节的活动习俗丰富多样,每一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丰盈了古人的生活,厚重了历史的底蕴,沉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一篇:波兰创业者在中国逐梦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