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法善
刘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出门旅行,打开小红书查攻略、跳到美团比酒店、再去飞猪比价格,担心踩雷还得刷抖音、快手看实拍视频。不同APP之间来回切换,短信验证码刷个不停,信息倒是查了一堆,真正有用的却寥寥无几。
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让用户像个“搬运工”,靠自己的耐心和体力完成一次次信息整合。而传统搜索引擎早已无法适应这种碎片化的现代互联网,查到的往往只是浅表网页,真正关键的信息要靠你自己“刷”出来。
AI技术的出现,则为打通信息孤岛提供了新的链路。纳米AI搜索的解决思路是:不再简单地“找网页”,而是以AI大模型为中枢,跨越平台之间的隔离,理解内容、提炼答案、自动执行,从而帮用户真正“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在实战中赢得了市场验证。
根据aicpb.com发布的 AI 产品榜2025年4月榜单,纳米AI搜索已超越百度,登顶中国AI搜索榜首,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微软New Bing。在全球月活前十的 AI 产品中,它和DeepSeek是唯二入选的中国产品。
为什么一款来自360、主打“安全”的公司推出的搜索产品,能迅速跃居全球第二,甚至挑战行业巨头?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1、从信息孤岛到智能海洋
信息孤岛的存在让用户在平台之间疲于奔命。传统搜索引擎受限于平台结构、登录限制与内容壁垒,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碎片化、多模态的信息整合需求。
比如你搜索“微单相机”,搜索引擎展示的可能只是几篇评测文章或品牌官网,真正影响决策的内容——小红书上的种草笔记、抖音里的测评视频、电商平台的比价数据和真实评论,却都分散在不同应用中,彼此隔绝。为了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用户不得不反复切换平台、手动筛选内容、比对数据,整个过程既耗时又低效。
纳米AI搜索,恰好能打破这种信息割裂、效率低下的困境。它并不是在传统搜索框架上简单叠加一个AI助手,而是从底层重构整个搜索流程。从数据抓取、语义理解,到多模态信息的提取与结构化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一个目标展开:让用户能在一个入口中,获取原本分散在多个平台、多个格式中的完整答案。
与传统搜索只能抓网页、列链接不同,纳米AI搜索更像是一套具备“透视力”的智能系统。它能跨越平台登录墙和动态加载机制,自动解析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站、电商页面中的图文、语音、视频内容,不仅看得见,还能读得懂。通过深度爬虫与本地浏览器的协同,它能够识别非结构化页面中的关键信息,并借助OCR、ASR、VLM等多模态模型转化为标准语义,供AI进一步分析生成。
它所依托的资源底盘也远超传统搜索。私域层面,360多年积累的搜索引擎能力提供了千亿级的网页索引与优质内容库;公域层面,纳米AI通过接入MCP协议搜索工具,打通了如小红书、抖音、B站、Tavily Search、Google Scholar、ArXiv、PubMed 等海量生活与专业数据源,兼顾信息广度与专业深度。
这使得用户在搜索一项复杂需求时,比如“露营装备怎么选”,纳米AI不仅能抓取来自社交平台的真实体验、户外社区的知识帖子、电商平台的价格信息,还能自动整合内容,输出结构化购买建议,甚至一键生成PPT或由AI数字人进行语音解说。从“输入关键词”到“获得答案”,整个过程无需切换多个应用、也无需手动筛选冗余信息,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
纳米AI根据搜索结果,自动生成PPT(左)和数字人解说
这种搜索方式,不再只是列表罗列,更像是一位能听懂需求、主动整合信息并给出解法的智能助手,完成了搜索体验从“关键词找网页”向“问题解决方案”的代际跃迁。
2、纳米AI为什么进化这么快?
在一般用户印象中,360是一家做安全起家的公司,杀毒软件、电脑管家、浏览器,是它最广为人知的产品线。AI搜索听起来似乎和它毫无关系。但也正因为历史包袱少,360更能站在用户视角对待AI搜索,而不是被自家其他移动端产品所裹挟。
初心摆正后,搜索的“老底子”加上AI的新能力,纳米AI搜索拔得头筹也就水到渠成了。
快速进化的背后,源于360在搜索引擎、浏览器内核和安全防护三大领域的长年积累,而这三项传统技术,恰好对应AI搜索当下最核心的三项难题:信息来源的广度、内容抓取的深度以及生成结果的可控性。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搜索的厂商之一,360建立起庞大的网页索引和长尾信息资源库,为大模型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土壤”;而浏览器内核的二次开发能力,则让纳米AI能够突破内容围墙;更重要的是,360安全防护技术解决了AI应用的信任危机。上述技术协同效应,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短期复制的核心优势。
例如,纳米AI搜索打造了一个大模型专用的浏览器,让大模型对浏览器的调用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这可以让浏览器更好地打破登录墙和内容围栏,实现对多个社交网站的深度搜索和深度理解,甚至可以帮用户筛选帖子评论区、提炼帖子里的图片和视频,最终检索出更全面、高效和精准的信息。
这种系统性能力提升,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技术路径的重构。传统搜索像是“找门牌号”,而AI搜索要做到的,是“主动解决问题”。
360 AI产品负责人梁志辉曾在一期播客中提到过一组数据:在2019年,传统搜索中寻址类需求占比高达42%,而真正“提问找答案”的用户不到四成。而现在,在360纳米AI搜索中,超过七成用户的问题都是希望系统能给出明确答案。搜索的终点,不再是链接,而是结果。
为满足这种转变,纳米AI不断拓展多模态融合的能力。以春节期间推出的“满血版DeepSeek”为例,用户第一次可以在一次搜索中,获得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形态内容的整合反馈,AI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能通过图解、语音或动画演示“怎么做”。多模态能力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
内容权重的重构同样是搜索范式转变的重要一环。过去门户网站是搜索引擎最主要的推荐对象,但在AI时代,专业、垂直、社区化的内容变得更具价值。
量子位智库《AI智能助手的SEO策略变革研究报告》通过实验发现,在专业问题的AI搜索回答中,用户搜索行为的转变让传统网站的点击量最多下降了25%,搜索不再是信息门户的“天下”,有接近一半的AI回答引源自内容社区,尤其在专业话题中,内容社区的被引权重更高,超过60%。这意味着,真正有深度、有经验沉淀的内容,正在重新占据“搜索核心”。
搜索结果的个性化始终是搜索引擎努力追求的目标。纳米AI内置的知识库,正是为每个人量身打造的“第二大脑”。通过基于个人信息或企业文档建立专属知识库,实现了“网络公开信息+私人记忆”的双重搜索,让搜索更加懂你、更贴合你的真实需求。
有了知识库的辅助,无论是果农还是极客,在搜索“苹果”时都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系统会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使用偏好等,精准界定搜索范围,提供高度个性化的答案。
安全问题始终是AI落地的最大隐忧。面对大模型可能产生的幻觉、指令误判或被恶意利用的风险,纳米AI通过“安全沙箱”机制实现本地操作的实时监管和权限隔离。用户可以放心让AI生成脚本、处理文件、调用系统指令,而不用担心误删数据或信息泄露。从“可用”到“可信”的跃升,正是360多年来在安全领域深耕的成果,也成为纳米AI区别于其他AI搜索产品的重要优势。
正是这种技术纵深配合产品进化、体验升级紧扣用户痛点的组合路径,让纳米AI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拉开差距,成为当下极少数既有技术护城河,又具用户规模与市场口碑的国产AI搜索产品之一。
3、重燃“连接”愿景,让搜索隐于“无形”
在数字世界日益碎片化的今天,纳米AI搜索彻底打破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局限。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搜索框+模型”工具,而是进化为一款能自主思考、自主规划、同时自主调动工具执行任务的超级智能体。只需一个指令,纳米AI搜索即可打破信息围墙,真正实现“只需一句话,万物皆可搜”。
举个例子,不论是小红书上的生活心得、B站弹幕的实时讨论、电商比价平台的实时价格,还是全球学术资源,纳米AI都能一站式打通。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还是PDF、表格、脑图、演示文稿,纳米AI搜索都可以自动检索并整合,最终为你生成多元而精准的答案。
比起传统搜索“坐井观天”的局限,受限于中文互联网内容不互通,纳米AI通过内置的MCP万能工具箱,整合了数千种专为AI打造的工具,极大扩展了信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管你想挖掘热门观点,追踪反向评论,还是查找最细致的数据片段,纳米AI都能让信息一网打尽,实现对文本、图片、视频、甚至网站评论、弹幕的深度搜索和提取。
纳米AI的强大不仅体现在信息“捕获”能力,更在于对不同场景的自动适配与任务解决能力。用户只需提出问题,AI即可理解你的深层需求,自动检索、汇总关联内容、拆解任务、生成解决方案,实现从简单的信息查询到完整的工作流闭环。无论你是想完成购物决策、规划旅行路线、撰写科研报告、制作专业视频,还是需要一份创意PPT、法律合同模板,纳米AI都能一站式完成,实现真正的“答案交付”。
而在答案呈现方式上,除了文本,纳米AI还支持多模态输出,用户可以得到结构化的表格、精致的视频、互动式网页、可视化脑图。即使你找不到现成的图片与视频,系统还支持在线生成原创多媒体内容,确保用户总能获得最契合需求的专业产出。不管是老板、老师还是客户提出的高标准任务,纳米AI都能帮你一次交付。
在纳米AI的开放生态中,开发者和用户共同扩展“未来搜索”的边界,精准对接用户日益多元的个性化需求。用户无需考虑技术细节,也不用操心去哪儿搜、怎么搜,由AI自动调度最合适的技能与数据源,让整个搜索体验自然流畅、无缝嵌入你的工作与生活中。
纳米AI用技术重燃“连接”的愿景,让“信息自由流通”“高效完成任务”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从搜索一切,到拥有一切。搜索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