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何昱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
如何让贫瘠“瘦田”变为高标准农田?怎样将不利条件扭转为农业发展优势?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在陕建股份调研了解到,自2012年起,陕建股份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至今已在新疆、青海、吉林、宁夏、陕西等地建设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安装配套监测设备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将沙漠、盐碱地、山区耕地等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障贡献了力量。
科学规划 “瘦田”变良田
“要把一片县城大的沙漠改造为良田,除了艰苦施工,我们更需要科学规划。”陕建股份项目经理张红伟说。
张红伟告诉记者,面对干燥的气候、强烈的紫外线以及频繁的沙尘暴,项目团队穿戴防沙装备坚守岗位、艰苦施工。他们将工区划分为25个地块,每个地块约700亩,每个地块配备一个管道系统和一个泵房。这些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灌溉系统是最大的难题。由于施工场地大、作业面分散,组织人员和安排工作难度极大。混凝土工长兼实验员白洋洋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工人和运输设备,单日行程达200多公里。夜间施工时,沙漠里没有电,项目部为每个作业单位配备了发电机,工人们在灰暗的灯光下坚守岗位,回填管沟、埋设管道、搭建泵房……经过75天昼夜奋战,工人们将万亩沙漠改造为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
在吉林省大安市,陕建股份下属单位成功将万余亩盐碱地改造为良田。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王宇表示,从一片盐碱荒地,到改良后年产水稻90万公斤,大安市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还显著提升了粮食产量。
在秦巴山区,陕建股份下属单位通过整村整镇推进的方式,将9万亩分散的农田整合为高标准农田。
创新管理模式
陕建股份近年来积极响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号召,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着力推动发展土地综合治理业务。
在面对项目施工点多面广、工期紧、协调任务重,加之连续降雨等不利因素时,项目部人员迎难而上,在工程建设和服务上充分发挥管理和科技优势,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陕建股份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
陕建股份表示,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陕建股份下属多个单位积极参与,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建设、安装配套监测设备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打破传统农田“碎片化”困局,将分散的农田整合为规模化的“大棋盘”。
公司在高标准农田还建设了农情监测系统,把麦田的数字化信息融入到大数据平台,对麦田进行24小时数字化管理,逐步实现田丰人富。一片片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发,成为农民的希望田、幸福田。
科技赋能
从5月下旬开始,关中平原的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如何提升储粮水平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
近日,在陕西省渭南市,由陕建股份旗下七建集团建设的陕西粮农华州储备库浅圆仓项目,直径18米、高28米的现代化粮仓正拔地而起。
项目负责人指着仓体介绍:“团队采用滑模施工技术,仅用7天便完成一组仓壁主体升顶,通过实时测量复核和智能纠偏系统,将28米高仓壁的垂直误差控制在10毫米以内。高性能的混凝土表面光滑,气密性远超传统粮仓,未来储粮损耗可降低至传统粮仓的1/5。”
在施工现场,技术员正在调试混凝土养护系统。针对关中地区冬夏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团队运用智能喷淋装置精准水雾养护,通过14天精准养护工艺,仓壁才能既抵御高温开裂,又可避免寒冬冻伤,为粮食储存安全筑牢坚固屏障。未来粮仓还将搭载自动化输入粮食管道,实现智能化分仓运送,整个过程采用一键式系统操作。
这座即将崛起的粮食储备“坚固堡垒”,将区域储粮能力提升至新高度,记者了解到,项目建成运营后粮食储备能力可达到17.72万吨。此外,项目通过打造恒温恒湿、低损耗的现代化储粮环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这既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诠释,也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上一篇:中建·雲啟鳳華:既有归家和生活体系,也做“精神空间”
下一篇:两个市级教育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