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立足海岛特色禀赋,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人居环境,打好基层治理“组合拳”,走出一条共富共美共享的海岛乡村振兴之路。
美丽乡村如何将“颜值”转化为“价值”?村集体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5月13日,湄洲镇开展运用“全市一张图”推进乡村振兴“晾晒比”活动。
各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走上讲台,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化平台,展示各村在干部队伍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享工作中经验做法。
以“晾晒比”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是湄洲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湄洲岛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海岛文旅融合、治理创新、村美民富。
如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在海岛乡村徐徐展开……
湄洲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图为围绕妈祖影视城打造休闲度假片区。完善基础设施,扮靓乡村“好风光”
湄洲镇寨下村位于湄洲岛中部,是人口集聚区、集镇集聚区。屋舍井然、游人如织,不少人在上岛朝圣度假的同时,选择来此感受渔家生活,顺道购买海产品。
该村的农贸市场是全岛唯一的农副产品、海产品交流贸易中心,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有商店200多家、摊位100多个,日均人流量近万人,年销售额数千万元。“农贸市场落地后,完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乃至全岛的海产品销售渠道随之拓宽,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0多万元。”寨下村党支部书记蔡玉全说,2022年,村里还争取到省级乡村振兴资金,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同时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和农贸市场规模。
如今,寨下村农贸市场整洁有序,是一个兼具旅游服务功能、集镇居民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城乡市场。
寨下村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聚力推进乡村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让全村人居环境既增“面子”,又添“里子”。
湄洲岛印发《2025年湄洲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重点任务清单》细化工作措施,在资金、政策的加持下,扎实推动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不断提升农村建设品质,建设绿色宜居和美海岛。
全年计划完成裸房整治100栋,推动全区乡村风貌新提升。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扎实推动“五个美丽”建设,计划创建“五个美丽”建设点66个,已开工23个建设点。11个建制村实现“绿盈乡村”“绿满城乡·花样湄洲”全覆盖。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推动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7个供电台区,完成15个5G基站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发展全过程,坚持垃圾分类全面落实、水系治理全面覆盖、零碳示范全面推广。培养全民绿化意识,倡导种植三角梅等各类海岛适宜物种,鼓励房前屋后、街边巷角绿化花化彩化,原本“脏乱差”的乡村环境变成了一批批“唱得响、叫得好”的美丽乡村新景象。
湄洲岛持续优化服务管理,丰富消费业态,拉动夜间经济发展。坚持全域谋划,推动振兴“齐步走”
湄洲岛坚持系统思维,高站位谋划海岛全域布局,推动形成以东环民宿街区、西环渔港经济区为线,以北部妈祖文化区、中部综合旅游区、南部休闲度假区为面的“一岛二环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以乡建乡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港楼村便是受益村之一。该村西海岸线红树林生态公园临平安广场,西南接黄金沙滩,南临神化石园,东临生态植物园,还有日纹坑、卧佛园、妈祖影视城、百亩油菜花打卡点等众多旅游景点,是湄洲岛绿色生态网、乡村旅游景点。
“邀请台湾团队,通过两岸理念碰撞,塑造台湾风情元素,挖掘妈祖文化特色,探索湄台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全域旅游新热点。”港楼村党支部书记陈天粦说,全面对标对表省住建厅关于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创建实施要求,重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打造、乡土文化挖掘、产业培育发展等,打造海滨特色农家乐、咖啡屋等消费空间,擦亮集旅游、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村名片。
不仅如此,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民宿也在港楼村里悄然兴起。为帮助民宿产业发展,港楼村创新“党建+民宿”机制,采取“1+N”结对帮扶模式,由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或行业示范户对接帮扶若干普通民宿经营户;通过党员带头组织动员、民宿家庭参与方式,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打造乡村美丽微景观,带动民宿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增收。
自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以来,湄洲岛引进上新、百川、爱玩客3个台湾团队来岛合作建设,以港楼村省级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为示范,在全岛5个村同步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试点,推进宫下、高朱、东蔡、莲池、北埭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实现宫下村布局“小而精”、高朱村通道“小而畅”、东蔡村风貌“小而美”、莲池村产业“小而强”、北埭村文化“小而活”。
做大东环发展资源盘活、岛民就业的特色民宿街区;做强西环探索渔业观光、渔旅融合等新型海上业态的渔港经济区;做活北部集休闲旅游、民俗文化、滨海旅游观光的妈祖文化区;做深中部吃住行游娱购的综合旅游区;做优南部生态宜居的休闲度假片区……如今,湄洲岛正按照这一全域发展蓝图持续发力。
聚焦农旅融合,打造发展“强引擎”
后巷村位于湄洲岛南部,是2025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乡镇、重点村培育对象。该村发挥两面靠海地理优势,深入推进渔业、养殖业产业发展,建设渔业生产基地,组织人员走访优秀海水养殖先进户,总结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方法,引导养殖户科学化规模化发展,每年带动近300名村民增收。
该村党支部书记唐常清还自掏腰包,以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名义注册了“九宝澜”商标,用于品牌化经营,推广当地的名优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帮助村民提高防范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后巷村还是九宝澜黄金沙滩、白哆面沙滩、金沙滩等脍炙人口的旅游景点所在地,毗邻鹅尾神石园,每年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数不胜数。为此,后巷村把妈祖文化内涵融入乡村的各个环节,并积极与周边村落联手开发,共促旅游发展。“眼下,我们和后巷村共同推进的产业振兴项目下山—后巷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项目正在招商中,希望能将其打造成集镇市场,从而进一步丰富湄洲岛南部的旅游新业态、激发旅游新动能。”下山村党支部书记谢建明说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湄洲岛持续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亮点,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建设集妈祖文化交流、文化体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两岸融合社区;培育壮大乡村民宿产业,今年以来新增民宿超过去28年总和,增速全国第一,民宿酒店床位突破1.2万张;上新“夜游湄洲”玩法,330个摊位为游客提供各色美食,拉动夜间消费市场发展;抢抓非遗研学游新风口,积极探索“研学+”文旅融合新路径……
乘着海风,踏着海浪,湄洲岛上的一个个渔村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新航道上。湄洲岛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强优势、补短板、夯基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勇争先绘就“和美海岛 共富湄洲”新画卷。
全媒体记者 蔡蕊 通讯员 许双萍 林春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