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 李嘉宇
三支中性笔经过几分钟组装,就成了一把能击倒塑料瓶的“迷你狙击枪”……据近日《法治日报》报道,社交平台上流行的“中性笔枪”制作教程引发社会关注。
图片源于网络截图视频中,博主将普通中性笔拆解后重组成可发射的迷你“笔枪”,并标榜“超高仿真度”“好玩不伤人”。此类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甚广,吸引大量未成年人模仿,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令人忧心——笔芯弹射意外击穿眼角膜、扎伤手掌等新闻屡见不鲜。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推荐算法的加持很有可能使相关隐患呈几何数增长——博主通过炫酷的演示和“学校可做”的标签变相鼓励青少年模仿,有学生甚至将此类改造视为“技术流”争相“学习”。众所周知,未成年人缺乏风险预判能力,当“笔枪”成为校园里的一种“社交货币”,他们很难意识到,手中的“玩具”随时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事故。
从“牙签弩”“萝卜刀”到如今的“笔枪”,近年来,类似的危险“创意”不时现身校园,整治这些乱象,不能止步于下架几个视频,还要有更综合的考量,研究更能治本的办法。
对青少年来说,“堵”并非长久之计,他们的好奇心需要合理引导。学校与家庭应加强安全教育,通过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课程和活动,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社会亦应提供更多安全、有趣的创意空间与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人们不希望看到的是,“天使”带刺甚至长出獠牙,社会有责任给孩子穿上护甲。在激发创造力与保证安全性之间,安全恐怕还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