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班上,学员韩大姐正扮演失能人员配合实操练习。当学员小王在穿脱衣训练中动作稍显用力时,老师立即提醒:“脱袖子要注意保护患侧上肢,力度要轻。”躺在护理床上的韩大姐感慨:“刚才被拽确实不舒服,这次体验让我真切理解了失能人员的感受。”
这种“情境模拟+即时反馈”教学方式已成为青岛长护培训特色。课堂上,学员轮流扮演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在模拟居家或机构场景中做全流程训练:入门身份核验、沟通评估、规范操作、满意度测评。“真人模拟能获得双向反馈,这是假人模型无法替代的。”授课教师介绍,“我们不仅培训照护技能,还注重培养长护险制度下的规范服务意识,将合规服务、人文关怀、安全防护等要素融入操作细节。”
青岛市医保部门积极构建长期照护人才培养体系,已遴选出88名师资和24处实训基地,依据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包和国家统一开发的培训教材开展培训。目前,全市所有备案照护人员均经规范培训后上岗。青岛市培训实践的核心经验在于抓住两大关键:课程精准对接服务场景,师资深度链接行业生态,这始于对职业技能培训常见痛点的深度回应:企业反映“学员培训通过却不会实操”,家属抱怨“服务规范但缺点温度”,要破解这些问题,必须让课程扎根真实服务场景,让师资传递一线照护智慧。
课程开发:强化实践导向,构建“场景化+案例库”的教学模式
除了在课程结构上按国标要求分层设计外,青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场景化+案例库”的模式,将国家标准与实际照护场景深度融合。以基础的手部清洁教学为例,设置典型工作情境:服务人员刚完成翻身护理,又需立即为另一位失能人员准备水果。学员不仅要掌握七步洗手法,更要形成“服务前后必手部清洁”的职业习惯。这种情境化训练让抽象标准转化为肌肉记忆,有效解决“学完就忘”的培训痛点。
师资培育:打造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团队主要从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业务骨干中选拔,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好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应只是“考证辅导”,更要指导学员应对真实服务中的常见难题。青岛建立四步培养机制:资深导师带教课程设计→新讲师试讲→学员反馈评分考核→定期教学研讨,既保持师资队伍的实战经验,又确保教学标准统一。
作者: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 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