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5月21日,“梅花竞放 戏聚东方”——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王越凭借在京剧《铡判官》中的卓越表现,斩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铡判官》是京剧、汉剧、豫剧等剧种中的代表性剧目,为经典包公戏之一,源自清代传奇《普天乐》。剧目以“阴阳双审”为核,讲述北宋名臣包拯为昭雪冤魂柳金蝉之死,亲赴阴曹地府,真相大白后处置判官张洪的传奇故事。
该剧经国家京剧院孙元意、李长春、孙桂元、宋洋加工整理,突出主要场次和人物,加快包拯出场时间,使角色更加饱满,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和守正创新理念,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京剧《铡判官》角色众多,涵盖花脸、青衣、老旦、老生、小生、文丑、武丑等多个行当,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以精湛技艺塑造出剧中各色人物,齐力展现该剧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剧表演类专业奖项。5月14日,王越携参评剧目《铡判官》在上海上演。作为净角(铜锤花脸)唱工戏,《铡判官》的唱腔艺术极为突出,王越嗓音雄浑醇厚、声如洪钟,每一句唱词都韵味十足,将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包拯断案的精彩过程,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与喝彩。
王越介绍,他学演该剧是在二十多年前,当时在恩师一招一式的指导下,需要完成的是有板有眼、有规有矩的字正腔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他追求并逐渐实现的是有根有源、有依有据的戏情戏理。
从“字正腔圆”到“戏情戏理”,对王越而言是一个逐步揣摩、逐渐严谨的漫长思考过程,这其中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时间年龄的积累,以及随之在不同人生阶段下的感悟。此次荣获殊荣,不仅是对其多年来坚守京剧舞台、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国家京剧院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青年演员成长成才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安绮/本文图片由国家京剧院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