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13时30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浦湾,一艘墨绿色的大船从船厂船台缓缓滑入黄海,进入下水调试阶段。
这艘14600吨多用途重吊船是建设海上风电场的重要装备,搭载两台各800吨重吊机,联吊达1600吨,受港口环境、设备限制少,能在复杂条件下“自主”卸货。
“大约半年后,这艘船将交付德国船东。另外还有一艘28000吨的多用途船也已进入设计阶段。除采用LNG双燃料动力,可运载二类核废料,应用二甲板还能实现货舱空间的灵活调整,对焊接技术要求很高。”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利明告诉记者。
2024年5月,以高端化学品船舶、绿色新能源船舶等为“拳头产品”的芜湖造船厂(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正式投产,今年是基地的第一个完整生产周期。“黑灯”工厂里,动态视觉和薄板激光复合焊技术带动实现人机高度协同,智能中控系统自行调配厂内资源,自动化率高达80%,预计全年可开工12条新船。
从安徽芜湖到1000公里外的山东威海,这家内河船厂翻开了自己“由江入海”的新篇章。“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最看重的是威海打造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芜船项目负责人表示。而随着芜船的到来,从事船体分段制造和涂装服务的企业新船海工也实现“卡位入链”:今年初,相关项目已顺利落地,与芜船项目仅5分钟车程,“出门即是配套商”。
再将目光投向浙江宁波东南海域的国电象山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电设备发出的电能靠一根根埋在海底的电缆输送,而这条“海底高速”想要结实耐用,铺设技术很关键。“山东造”在这个领域同样冲在一线:配备了1100匹大马力高压水下电机的深海铺缆机器人,可一边行进,一边用高压水流将泥沙冲开3米多的深沟完成电缆铺设。
“开沟深度、宽度相比之前都有大幅提升,这样就能更好地防止远洋船舶的锚链或者海洋生物对电缆表面造成破坏。”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组组长刘凯翔介绍,由政府部门牵线,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同攻关,最终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机器人空白。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当前,一批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快速转化为市场热销产品。但另一方面,这个产业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其自主可控与创新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制造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从引强催新完善就近配套,到做大创新合作“朋友圈”,山东加快打造竞争力强的现代船舶海工产业体系。去年,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晋升先进制造“国家队”,全年三地船舶海工企业实现总产值58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10.4亿元,拿下全省九成以上份额。数据显示,集群已拥有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总装建造及配套规上企业235家,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汇集山东海运、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等上下游企业超600家,形成集研发设计、原材料、建造、配套、服务等于一体,船厂、船东协同共赢的产业集群。
“山东造”加速起航背后,是山东主动服务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力打造优势链条,做优产业生态的努力。2024年,山东有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青岛仪器仪表、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3个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6个;新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总数达到20个。(记者 付玉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