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考古报告中的岗上楼下遗址航拍图(下),画圈处为断崖位置。马保恒在向游客讲述断崖处叠压的商代文化层(右)。
辽东曲刃青铜短剑,可以看出其由早期的“典型式”(上)到后期的“衰退式”(下)的演化进程。
这个陈列馆由附近的3间破败老屋改造而成,主要介绍区域内的考古发现。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大连市西北渤海岸边的后牧城驿村附近有5个土丘,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心地呵护着它,年复一年地清除杂草、灌木,让遗址保持着考古学家离开时的样貌。有意思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竟然发现了一个被雨水冲刷出来的陶罐。
大连市以这些古遗址为点,串联起一条精品旅游、研学线路,展示大连珍贵的历史记忆。
壹 废物利用,三间老屋打造一座微型陈列馆
穆仁辉掏出随身带着的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铁栏杆大门的铜锁,将门轻轻推开,便躲到门后。距今3000多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岗上楼上遗址立即展现在记者面前,干净、整洁。
说不震惊是不可能的。记者见过太多的遗址遗迹,那些没有修建保护性博物馆的遗址大多林木丛生,需要钻灌木林、探草丛后才能找到,而且要抵近后仔细辨别才能确认。然而,面前的这处遗址,实景再现了考古发掘效果图——编号排序井然,便于参观者一一识别,醒目的标志牌立在遗迹旁,仿佛考古队刚刚离开这里。
穆仁辉是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社会事务办主任,担负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岗上楼上遗址的日常监管职责。他是当地人,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遗址发掘那会儿,我还没有出生。”他带着记者边参观边说,听村里老人讲,考古队走了以后,村里就将这里保护起来,先是立了简易的栏杆,后来又立水泥桩拉上铁丝网,再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就在遗址四周修了一圈红砖围墙。
“十里八乡没有人会动这里的一砖一瓦。”穆仁辉特意提高嗓音,边比画边说,“因为遗址是露天的,杂草和灌木疯长,我们每年的主要任务是做必要的清理和维护。”正因为如此,遗址的面貌才如记者所见,从1964年发掘至今,61年过去了,这里保存良好。
当然,时代的发展还是在岗上楼上遗址留下印记,比如保护设施的不断升级。在穆仁辉看来,这里迄今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去年,大连市承办了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以此为契机,大连市甘井子区规划实施了营城子古遗址文化游文旅项目,打造出以古遗址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后牧城驿村在遗址附近建起营城子古代历史文化陈列馆。
大连市甘井子区文物保护办公室负责人马保恒告诉记者,大连市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特别是甘井子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称得上是大连市内古代遗存数量较多、类型齐全、内涵丰富的文物大区。
怎样将这里丰富的历史遗迹活化利用起来,这是马保恒近年来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既是进行田野调查,也是督促历史遗迹的保护,他经常自己开车在甘井子区巡查,熟悉了这里的大大小小街道,甚至重要遗址关键点位上的草木、土石断层都一清二楚。常年在灌木丛、蒿草丛里穿行,手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痕。
“并不是所有的遗址都适合开放,我们要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起来,还是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马保恒说,自己曾经到一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先进的省市进行考察,受到很大启发。他说:“我们见到那些利用好的项目,其重要性远远赶不上我们的遗址。但是人家将周边环境整治好,竖立文化展示牌,既让参观者直观了解遗址的情况,也将遗址从周边环境剥离并且凸显出来,更有利于保护。”
在这样的背景下,岗上楼上遗址被打造成甘井子区古遗址精品旅游线路上特别重要的一环。
此前,岗上楼上遗址周边都是菜地和果园。在通向遗址区的小路口,他们设计安装了由6根圆木制作的古朴的大门,上面写有“岗上楼上春秋时期古文化遗迹”。大门内,直达遗址的道路两旁安装了4个文化展示牌,分别介绍“神秘的青铜文明”“中国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和“火葬文化的推崇”,从多个侧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与岗上楼上遗址相关的历史知识……
马保恒认为,这个项目中最得意之笔就是营城子古代历史文化陈列馆。受遗址保护制约,在那里搞新的基础建设是不可能的。调查时,他们发现遗址旁边有3间老屋,主人外出务工了,房舍长年空置,已破败不堪。营城子街道和村里找到了房主人,经过协商,双方合作。于是,一座精心打磨的微型历史文化陈列馆就在这3间老屋基础上建成,游客在这里可以品读大连地区的历史。
记者了解到,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曾在大连地区疯狂盗掘,在日本侵略者的刻意模糊、混淆下,大连的历史发展脉络曾经陷入模糊不清的误区。岗上楼上遗址的发掘,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厘清了大连的历史发展脉络。
贰 采访现场突然发现一个陶罐
“岗上楼上墓地的下面还有年代更为久远的聚落址。”马保恒带着记者走出大门,向右转,沿着红砖围墙前行,不时扶起侧倒的灌木。转过一个墙角,眼前出现一片断层,考古报告中称为断崖,高度2米多。
马保恒指点着暴露出来的土层,为记者一一介绍其所属的文化层——岗上楼上遗址下面叠压的是一处商代聚落址。也就是说,“岗上楼上”是一处典型的商周时期遗址。
随行的穆仁辉突然拍了拍记者的肩膀,指向侧前方。记者顺着方向看去,一丛灌木根系下赫然露出了一件基本完整的夹砂陶罐,轮廓清晰,身上沾着泥土,只是看不清颜色。
马保恒分析,受近日降雨影响,断崖的土层被冲刷成沟,埋在土里的陶罐被冲刷出来了。他仔细观察了断崖出现的文化断层,忽然生出一个想法:“你们说,如果我们将这片断崖用玻璃罩上,研学和展览线路上是不是又多了一道景观?而且,这是最真实的历史。”
记者点点头,连说:“好,好。”
这番话,让记者感慨不已,也许这就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状态,遇见新问题立刻就会想出一个好创意来。
岗上楼上遗址位于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城驿村附近,渤海岸边。这里有5个土丘,其中最北边的一座叫岗上,东边靠近村子的一座叫楼上,考古学上将其合并,称为“岗上楼上”遗址。
1958年秋,大连第七中学师生在“楼上”取土,挖到了古墓,发现了青铜短剑、陶罐和饰片等文物。当地文保部门获悉后,派考古人员前往调查,并于1960年对古墓进行了清理。
一份资料详细地记录了1964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岗上墓地东西长28米、南北宽20米,共筑有23座墓,葬144人,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当然,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发现了曲刃青铜短剑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曲刃青铜短剑由早期的“典型式”到中期的“过渡式”再到后期的“衰退式”,剑身由突出的曲刃发展为曲刃完全消失,其他部分基本保持原貌。
在考古学上,曲刃青铜短剑是青铜时代辽宁地区的重要代表性文物,在很多遗存中都有发现,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青铜短剑样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叁 把多个遗址穿成串,形成精品研学路线
记者在大连市街头搞个小调查,提问的是:“你知不知道大连城市的历史有多久?”市民的回答差异较大:上了年纪的老者回答,从长海县小珠山遗址算起有7000年。年轻人回答:“建市百年嘛,过去就是个小渔村。”而孩子们对这一问题大多回答不上来。
“城市的发展跟历史文化有没有关系?”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之前,马保恒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他来自河北,爱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孩子在外地读书,与相当多来这里扎根的大连市民一样,一提到大连的历史总要想到山东。从部队转业到甘井子区文旅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以后,马保恒深刻意识到,自古以来,就有一辈辈跨海越山而来的先民生活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马保恒努力推进甘井子区古遗址文化游项目,他也承认:“墓地类遗址搞文化游,推广起来有点难。”
既要照顾到文化遗址的保护,又要考虑观光旅游以及研学的趣味性,甘井子区文旅局对区域内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全面梳理,选取望鱼山遗址、岗上楼上遗址、千年银杏树、大连汉墓博物馆、牧城驿城址等几个古遗址点位,整合当地山海、特色田园、文化民俗等丰富资源,通过复刻出土文物、还原生活场景、古遗址周边创意文化展示、历史知识拓展、打造小型展览馆、宣传推介等手段,穿珠成链,实现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营城子古遗址文化游文旅项目”这一大连地区独特的文旅品牌。
研学游线路既有遗址又有展馆,营城子历史文化陈列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是通过图片、文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以甘井子区为主的大连市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汉代乃至辽金、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
如今,大连市已开辟十余条研学线路,依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以“跟着课本去旅行”为主题让研学活动与教材链接,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让文物遗迹可参观、可触摸、可体验。
马保恒刷动手机,里面有孩子们前来研学的影像资料,其中一段视频是大连市甘井子区松江路小学120名小小文旅体验官的“行走大美营城子,品读千年文脉”研学活动,小学生们蹦蹦跳跳走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在解说员的介绍声中,贴近展柜玻璃细细观察展出的陶器、青铜器复制件。
“大连的历史有多久?”
“7000年!”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对研学价值的最高肯定。
资料库
岗上楼上遗址
地址 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城驿村
年代 青铜时代,商周时期
文物 曲刃青铜短剑、陶碗、玉饰等
价值 发现曲刃青铜短剑演化进程,对曲刃青铜短
剑的深入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上一篇:医疗检验结果互认有了标准保障